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乡村的网络文化

2021-05-18 15:45:30 | 来源: 中廉在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是重要抓手,文化不单单只是学文识字,更要有思想理念融入乡村建设当中,而当前乡村经济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因地制宜,但仅仅依靠一地的资源作为依托,难免力有不逮,发展过程束手束脚。信息即是财富,以前、现在及未来都一样。《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好好地利用好的信息,信息是有价的”,及时大量地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用以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当前大数据时代更是无不反映了竞争最厉害的即是信息的占用,有价值的信息就是经济发展中的先手一步和周全策略。

时至今日,网络不在是特定城市,特定区域的独享物,智能手机将终端中固定态转变为了移动态,将世界接入了家庭和个人,城市和乡村在信息资源的享有方面前所未有地站在了同一台阶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人们能够如此便捷和广泛地实现与世界实现如此惊人的信息交流。从获取信息和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正在逐渐被填平。数字技术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信息的浪潮中,新时期乡村的网络受益人群,结构而言存在着向大小两端延伸的趋势,幼年儿童以及年纪偏大但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老年群体,也开始习惯用移动端享受数字网络的便利。乡村文化也在与各类文化做着交流,乡村群众的眼界和学识有了长足的拓展与提升,曾经的小农意识,固守“祖产祖业”不变的保守狭隘的文化理念也出现了转变,在网络普及的进程中,不止一次,一处地激发并引导农民,逐步地形成更为积极开放且勇于开拓的文化理念,拥抱新兴的产业类型,运用更合理的种植养殖方式。当前乡村网络的收益方——农民群众,他们中的一部分群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新型的职业农民,可能是农村电商经营者、家庭农庄主、农村合作社理事长亦或者农业产业企业经营主体,多形态结合的农村生态正逐步建立。

不过相对的,高速不代表健全,互联网的生态存在着的不平等、不健康和不安全,依托于互联网本身的数字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着数据滥用、算法乱象、隐私泄露等问题。同时网络高速普及的过程中,大型农村门户网站缺乏,农业类网站多分属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对农民群众而言信息零散,加之内容上专业性构建较多,形态较为单一,群众阅读存在困难,吸引力不够,难以调动农民的游览热情。群众特别是在村群众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学习知识和技术、获取涉农信息。网络的使用多为游戏、聊天、电影短视频等形式,网络等于娱乐,这一“公式”难免固化在群众心中。而目前,一些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网络推送形成的信息壁垒导致网络的发言存在的一定隐蔽性,圈地自萌式的固化信息获取范围,形成了各种极端理念者的小圈子,进而默认世界就是他们理解的世界,这些网络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失衡表现,乡村中关于文化方面的引导较为匮乏,部分群众文化素养能有不足,一知半解式的解读往往更为偏激,一旦植根乡村群众心中,所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将比城市更难处理。

乡村的网络文化建设在当前历史形式下,应有更为突破性手段。各级政府应联合专业机构以及教育机构将农村网络文化纳入新农村信息加工、整理并进行有序化的资源重组,内容方面保证专业性和可实施性的同时要求足够地通俗易懂且查阅的简便,建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和多渠道的交流平台,为乡村群众的生产学习提供帮助。

积极地与群众交流,了解需求,整合正确信息导向的网站,进行广泛地宣传。广告虽然是旧手段,但依旧是好手段,让群众有了解优秀信息的渠道,压缩不良偏颇信息网站的生存空间。通过线下引导线上,破除信息壁垒和网络小圈子生态,进一步提升乡村群众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使他们网络不是法治盲区,也要遵纪守法做到道德自律,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抵御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实现以网络媒体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素养,再以线上带动线下,构建完善新时代的乡村风气。

各种政府和相关部门持续坚持着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让网络的发展中不断规范,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当前网络的发展是数字信息技术及其在产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的问题,同时也有当前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亟待调整和完善的因素存在。因此,更要做好监管规范,既要网络生态的有效监管,不至于如荒地野草,无序生长,又要为网络生态的自然发展和自我调节提供足够的空间,让网络真正为群众服务。同时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为网络生态筑起牢固的“长城”。各类信息技术以及其衍生APP的应用和渗透越广越深,群众对网络安全的依赖性就越强。目前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已有法律可循,但乡村群众对此方面的警惕心理仍是空白,

更容易产生因隐私泄露而出现的“社会性死亡。应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重视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特别是乡村的网络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不单是政府和相关部门,更要激发互联网平台企业、网络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监管,实质性推进保证网络文化的现实安全。(王彬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