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也标志着我国从脱贫攻坚战进入乡村振兴战,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也为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笔者以一个地地道道的贵州偏远山区长大的孩子的身份浅谈“三农”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关联。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见证了农村这些年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认为只有解决好“农民”、“农村”问题,才能水到渠成的掀起一波新型农业发展大潮。相关文献这样解释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文中有提到“人工”,“人工”就需要“农民”来做,为如何让农村后备力量数量更充足、文化水平更高、整体素质更强,我们只有不断塑造农民,不断打造农村。
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相关文献这样解释农民——“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语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笔者这些年一直在关注农村人口思想、思维变化这个过程。相比前几年,农村人口的干事创业是有明显进步,但也还存在一部分人口思想还十分保守,思维不够活跃,极度缺乏自信的一类人。也正是乡村振兴提到的“人才”、“文化”方面的振兴,走进农村,无论男女、老中幼三代人,你会发现他们很多呆滞、迷茫的目光,这正是他们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缺乏自信往往导致不敢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不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现在很多农村年轻人到工厂务工每当被老板说几句就辞职,年年换工厂、年年是新员工、年年在试用期,这正是缺乏自信导致自卑的结果;缺乏自信也导致很难寻找到配偶,现在在农村单身汉一批又一批,很多村寨还会导致人口断代的现象。笔者认为,执政者要正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是可以多在乡村组织一些体育运动比赛,让更多农村老中幼几代人一齐参与其中,让农村体质与现代体育交流,感受自己获得成绩的优越感;二是在乡村多组织文艺演出,邀请村寨有才艺特长的人一起参加,让农村文化与现代文艺融合,让他们展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文化得到肯定,生活才会更加自信。执政者更应该主动去挖掘农村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对他们的文化加以肯定,帮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陋习我们要间接性、委婉性的帮助他们丢弃,这样才会让他们的生活习俗得到更多人接受、更多人肯定,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生活更加充满希望,人丁更加兴旺。
全方位打造农村优美环境。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其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经过脱贫攻坚战的一番努力,农村的整体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一些落后贫困山区,裸露的旱厕不见了、臭气熏天的水沟不见了、泥泞的小路不见了,但比起发达地区的农村,可谓又有天壤之别,比如虽然安全但老旧的房屋、房屋内乱摆乱放的杂物、村寨里没有齐全的运动场所、村寨道路两旁乱摆乱放的杂物等等。这导致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不想呆在自己的家乡,导致很多年轻人带女朋友回家看到一片萧条的景象背身离去,而进一步打击农村年轻人的自信心。笔者建议,在发展产业的前提的我们更不能忘记了农村容貌的打造,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甚至可以更加偏向于先大力度打造农村村容村貌。可以从多安装几盏路灯、多画几幅文化墙、多建几处公厕、多建几个垃圾焚烧池、多放几个垃圾桶、多在农村道路两旁种一些观景树、多帮助困难家庭翻修房子、多增加一些运动场所、建一座戏台等等。这样才让农村的村容村貌看上去更加精致而有活力,也让常年居住的当地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加自信,让外乡人加更能够接受农村,年轻人才更加愿意留在农村繁衍生息。
当农村亮起来了,农民自信起来了,才会有更多人到农村投资,才会有更多“农民”留在农村从事生产,才能掀起发展农村产业大潮的波浪。(贵州省黎平县德化乡人民政府 吴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