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引亿万网友泪目,一个小山坳走出来的贫困学子,完成了人生跨越,这背后是未成年经历母亲出走,父亲离世,学费交不起的种种人生磨难。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走下去,活下去?是主席台上的奖金,是贴满墙壁的奖状,是一颗炽热坚定的求学之心,“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读书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也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开启强国复兴之路。
读书是心系天下的济世修行。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形容我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传统。范仲淹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肩负使命,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警示自己。面对人间疾苦,杜甫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面临山河破碎,陆游心系“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面对生死抉择,文天祥怒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放眼近代,生逢乱世,民生疾苦,年少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救中国,只有读书才能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才能振兴中华。鲁迅弃医从文,透过犀利的笔尖直击麻木、无知的灵魂。众多进步人士四处求学,传播救国救民新思想。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对留洋学子提出殷切希望:“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很好的继承了先辈们的伟大志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任何时候,都应有心系天下的伟大志向,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读书是不屈命运的个人修行。“知识改变命运”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激励着每位梦想家与命运抗争,完成人生的逆袭。“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当余之从师也,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明代文学家宋濂早年家境贫寒,为了求学,尝尽疾苦,可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心中理想,克服种种磨难,终成一代文豪。“千里背母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刘秀祥更是经历多重打击,弱小的肩膀早早扛起“一家之主”的重担,历经磨难走进大学殿堂。很多优秀学子是在工地上、工厂里赚取学费时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笑看苦难,努力前行,不向命运低头,就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宋濂、刘秀祥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当他们完成了人生的跨越,到达了读书的更高境界。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是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刘秀祥考上大学后,想到的是资助更多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毕业后回乡成为一名老师,守护每位学子的成才之梦。清华学子王伟忠说:“接受清华的教育,不为摆脱贫困的家乡,而为家乡摆脱贫困。”这应该就是心怀天下的更高境界吧。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将实现个人目标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紧紧融合,他们与时代同行,为新时代的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这是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的结语。学无止境,永攀高峰,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国家,这是黄国平的人生修行,也是千千万万学子的人生修行。(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 钟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