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随着各行各业,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过去一些愚昧、落后的不文明现象也逐渐露出了苗头。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社会风气,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日程,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做出重要讲话,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建设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强调要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转变社会风气和端正党风,这篇讲话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同年6月,在中宣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建设高度物质、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有高尚的精神生活。197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代表党和中央发表一篇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郑重的提出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同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贺词,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同时抓的重要方针,重申文明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出来了,那么具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建设,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一致,进入1980年,改革的势头日渐强劲,社会生活出现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新旧观念的碰撞日渐激烈,新观念的建立和道德重建任务也就异常艰巨,这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再次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要动员工农商学兵,男女老幼青,参加重要建设,从而把广大人民思想集中到一个明确的、革命的爱国主义目标上,更加有力的推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工作。邓小平将此信给中央工作会议人员一同商讨,之后在中央工作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央选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书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来源。
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全面的论述,使得党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把社会主义建设文明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从此“精神文明”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家喻户晓的使用率极高的一个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
随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应运而生。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其中福建省三明市表现尤为突出,1984年6月全国首次“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走在了活动的前列,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三明市成为活动试点,在全市开展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活动,据记载,仅文明礼貌月活动一个月期间,全市出动1159辆机动车,16万人参加,清理污水沟渠近2万米,拆除违章搭建的房屋1800多间,新植树木43万株,三明市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治理脏乱差取得优异的成绩,三明市逐步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的指标纳入到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建立健全以市委书记为主任,市长为第一副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三明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创建了满意在三明这个响亮而富有感召力的城市口号。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任务,几十年来,我国亿万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涌现处一大批优秀人物和先进典型,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今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更要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王蓊洁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郑坊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