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行岁月如水不忘来时路,百年梦年华似火还守初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革命文物,让革命文物有“鲜活感”、“立体感”、“时代感”,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成为新时代下,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脊梁。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文物有“鲜活感”。要保护好一方革命文物基地,首先要根植在人们心中的就是红色基地内的红色故事。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份份手稿、一张张照片,都是峥嵘岁月中不败的印记,要把革命文物凝结着的革命先烈光荣历史、承载着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与继承着的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传递延续,就需要把红色故事讲好,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传事传史传基因。其次就要用当代力量宣传好革命文物。时常能在短视频中刷到一段对革命历史的演绎而热泪盈眶、在“福建共青团”的团课内听到对革命文物基地的回顾而心生向往、在电影《八佰》上映后,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成为了热门“打卡地”。当代媒体的传播力量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让红色文物上荧屏、登舞台、进网络、上课堂,向公众展现它的“鲜活感”,这就是最好的保护。
建立红色地标,弘扬革命精神,让革命文物有“立体感”。要让群众感受到革命文物“立体”影响而非“单一”展示,就要提升其“实用性”。不让红色文物沉“睡”在展馆之中,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拓展革命文物的使用途径。就如我的家乡,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内一处革命红色基地--红十军解放浦城临时医院旧址。1932年9月方志敏同志率领红十军攻克浦城县,红军后勤部队、仓库、医院驻扎村水阁前,当时村内群众支援红军,碾米、推小车、担送物质运送伤员等,这一处红色遗址留存至今。将这深厚的红色底蕴融入“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内,给综合体注入了灵魂,同时也让红色文物更加立体鲜活,有教育意义,成了当地红色地标,群众“打卡”圣地,助力当地脱贫攻坚,这就是最好的管理。
发展研学基地,树立中华之魂,让革命文物有“时代感”。革命文物与传媒嫁接、与旅游相融,更需要与教育互动。都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首我党建党之路,已步入百年征程。从儿时书本中记录着的“勇扛炸药包视死如归”的董存瑞、“引敌上山壮烈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女同志也能打掩护”的赵一曼,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让还是孩子的我们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到如今我们从走红军路、祭拜人民英雄纪念牌、瞻仰革命先辈手稿,一处处红色基地让我们深知,如今的繁华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血肉换来的。让一处处革命基地成为青少年研学基地、让一件件革命文物成为激励新时代的我们奋进的不懈力量。不往来时路方能薪火永传承,这就是最好的运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莲塘镇人民政府 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