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进党章,赋予突出的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借天时”,整合政策抢抓机遇。习近平2020年6月8日至10日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提到: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因此,要紧抓时代风口,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修地利”,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农村人居环境更是突出短板。事关全面小康底色成色、人民群众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凡事之要,贵在落实。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压紧压实责任,细化强化措施,分类整治、集中攻坚,以点带面、带动全局,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以开展“打擂攻坚”活动为契机,突出抓好“三清四整”,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让环境整治与文明提升互促共进。
“聚人和”,破除人才流动壁垒。治国经邦,人才为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的参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也对农村人才队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引”上做文章。完善引进机制,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引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使用人才,同时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在“留”上下功夫。制定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普惠性政策,降低政策实施门槛,提供政策支持。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加强人才政策宣传,造就良好的社会风尚;在“育”上求突破。构建人才梯队,实施定向分类培养,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性人才培养力度。(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人民政府 苏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