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蕴含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不仅拥有古建、遗址、文物等物质遗产,也有诗经、楚辞、文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行为性、技艺性等特点,特别是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质素,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既包含思想、文化、哲学等精神领域的内容,也包括承载文化信息的典籍、建筑、器物等物质形态的载体,其物质与非物质属性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再遇沃土,以民族精神为内核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承载和依托。
如何让文化遗产保持鲜活,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精神引导等方式,打通遗产体系的气脉,才能实现系统性内生机制的激活,实现文化遗产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相继通过实施,就以法律形式奠定了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地位。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党员需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需要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组织开展学习经典党史理论、学习领导干部重要讲话等专题活动,还可以通过分享经典党史小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加强党的历史学习,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让学思想、学理论蔚然成风,让文化遗产保持鲜活。(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就业服务局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