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调研,武夷山国家公园朱熹园是总书记当天考察的第三站。在朱熹园,总书记详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等情况,他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他表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优秀的乡村文化具有特殊的巨大力量,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能形成相互联结的精神纽带,还能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消解困顿,赋予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快乐。因此,要在乡村这片沃土中,播撒文化之“种”,通过繁荣乡村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要弘扬精髓,焕发“乡土文化”生机活力。乡村的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族规家训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德治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可通过村歌、村剧、村诗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创作反映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要通过文化下乡、文艺展演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以讲方针政策、讲法律法规、讲道德规范、讲科技知识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二要推陈出新,推动“农耕文化”与时俱进。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促使文化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渗透与融合,根据各个时节的农事活动和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开犁节”“油菜花节”“开镰节”“美食节”等民俗活动,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研学实践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与升级;要将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融入剪纸、根雕、竹编、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开发具有当地风情和特色的文创产品;要将乡村文化巧妙融入农产品设计,通过赋予农产品故事或文化内涵,让农产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带有观赏价值,同时又能传承地域品牌文化;要将稻田、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景观化,兼具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体,赋予景观以生命力。
三要树立典范,发挥“乡贤文化”引领作用。“乡贤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在新时期,要搭建乡贤回归与干事的平台,推选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有口皆碑的模范人物、反哺桑梓的业界精英等作为乡贤的候选人,建立相关部门、村两委、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明确乡贤的基本标准,确保其公信力。要注重发挥乡贤文化的独特作用,鼓励和支持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在乡村风气教化、公共事务建设、纠纷矛盾调解中身体力行、建言献策,用“乡贤文化”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
“国民之魂,文化予之;国民之魄,文化铸之。”乡村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只有铸牢这一灵魂,才能让农民更有精气神,让农村更有吸引力,让乡村振兴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陈丹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