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意义重大,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员令。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核心。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农民才能富裕。农业现代化是产业振兴中的首要任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完善农村产供销体系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必由之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保障。要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石。农村发展,关键在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做好农村的人才工作,一靠“留”二靠“引”,三靠“用”。要把本土的农民留下来。最懂农村的是农民,最迫切希望农村振兴发展的也是农民。要打好“乡情牌”,念好“事业经”,让农民心甘情愿的“留下来”。要引进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要从人才待遇、培养以及他们的发展前景三方面将人才“引进来”。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动力。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智慧之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把握好乡村文化的科学内涵。乡村文化振兴的要义是实现文化从自觉到自信,要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精准识别乡村文化符号,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乡村文化。要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出台政策加强保护,合理改造传统村落,让传统文化得以保护。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明乡风。要建设乡贤文化,以新乡贤文化推动其他乡村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纪委 柯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