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重农固本,国之大纲,在开展“三农”工作中如何打造好农村现代化这条“金扁担”更是至关重要。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金扁担”不仅体现了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蕴含了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打造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让金扁担成色更足;还要打破界限、跨界合作,让“金扁担”更长更宽;更要汇聚人才、共同建设,让“金扁担”越挑越稳。
为“金扁担”插上“科技的翅膀”。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用科技为农业助力。古代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落后的技术与设备意味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法保障的农业收成。如今技术掣肘不断突破,实现机械的覆盖,自动播种、自动收割,告别了“看天吃饭”,有效保障农产品供应,确保粮食数量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东北平原上隆隆作响的机器, 实现了黑土地上高效率,好收成。打造技术与实现机械化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也离不开农民自身对技术与知识的渴望,不断突破新技术运用于农业,解放农民的双手,推动规模化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
为“金扁担”涂上“跨界的色彩”。引入市场机制,顺应互联网大潮,延伸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旅游,让“沉睡”的农村资源活起来,跨界合作带来了新特色、新方法。疫情期间,在各大电商平台的助力下,滞销的农产品打通销售渠道,开拓经济新业态。福建三明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旅游业,依托客家文化、革命老区等资源优势,推出红色旅游项目,做足文化旅游的文章,唱响“风展红旗如画”红色品牌,让老乡牢牢端起红色旅游的金饭碗。从前的农业单一化、封闭化,简单售卖农产品,收入不尽人意。如今运用现代化的元素与农业结合,打造了直播卖农货,采摘农业,旅游农业等多种新业态,延长了产业链,更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为“金扁担”寻找“沉稳的挑夫”。古语有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农业现代化更离不开人才的力量,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加快速度。农业现代化中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助推器。引进外来高素质人才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双管齐下,才能打造一支懂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古语有言“种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为人才搭建好舞台,改善村容村貌、做好住房、资金等保障措施,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无论是驻扎农村的农技人员,亦是回乡的新时代新农民,又或是田间地头劳动几十年的老把式,怀着对农村的热爱,将智慧与汗水奉献给农村。
纵观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唯有挑起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才能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走出一条特色的“三农”新道路,让农业焕发永不消逝的生命动力。(中国共产党沙县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