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最终还是造福于群众。发展过程环境、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如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将大部分的人口逐步集中于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据总人口数的较大比例。不论未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但所有人民群众都能安居乐业始终是基层治理的最终期望。群众是否安居乐业,从他们所居住的村居社区是否充满“活力”便能一窥一二。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居社区,一定是每天都充满着对未来的期盼,生活环境干净而整洁,文化气息浓郁,邻里和睦友善。以“活”化乡村为手段,可以说是乡村治理的众多有效手段之一。“活”化乡村,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乡村的治理如同烹制“佛跳墙”的步骤一样,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加入不同的食材和调料,让时间慢慢酝酿,最终才有让人迷醉的美味。
情以相交,声声入耳。此情有二,一是对村民的情,一个是对村的情。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不能如同流水线一般,机械性地操作,营销式的交流。要的是水溶交融,要学会“聊天”,让自己真正成为村里人,而不是外乡人,日常的交流或许太难,但周常性的谈天说地则是必须的,毕竟即使是同村人也不一定朝夕相见。在傍晚的凉亭里,在午后晾晒干货的晒场,与村民谈谈家长理短,慢慢演变成谈喜欢的,说厌烦的,对未来的期许和忧虑。在工作中将群众满意的方面持续加强,厌烦的转变方式,忧虑思索政策,提供建议,让基层的工作更好地造福群众。这样一来群众眼中,基层工作者就是乡里人,村里人,乃至口中的“我一朋友”。这样一来,党的教育,工作需要的宣传,更容易进入群众的耳中,心中。同时,基层工作者自身也要寄情于村,只有把村居当做自己的村居,才能让村里的声音进入自身的耳中,这样一来自然村里事更上心,只有把村放在心上,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发展好村。
利以相引,不宜异同。此举重在“同”,规则在“引”。通过与群众的交心,政策的惠及更能深入群众心中,让群众明白这政策是帮、扶、带,后面的路还需要自己走,激发群众自身动力。此时就要注重引导,乡村的发展离不开自身产业的发展,同质化、规模不足、产品与需求不匹配,往往是发展的痛脚,因为借用政策的福利作为驱动,引导乡村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规模化,正规化,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切实让群众的辛苦换成回报,让乡村发展的路走通走畅。引导一个好的方向才能避免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消磨了群众进取的积极性,让政策的福利切实惠及群众。接着就是另一个问题,“同”。作为基层工作者,更应秉持职业道德和对群众同理心,做到一碗水端平。政策条件允许全覆盖,决不能因疲懒懈怠而所有缺失,做到完全普及。不允许的,更不能因喜恶和疲懒,直接交付于“老典型”,更要多交流,多沟通,不敷衍,依法公开,不单自身做到一视同仁,也要让村里群众知道基层工作者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这样才不会让情感变质,才能实现村里一段情,乡里一条心。
文以相合,乡音闻远。所谓富有余而学文,对人如此,对村居自身更是如此。基层工作者要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始终秉直着我党的优秀传统,将村为一个人来讲授。让村居学习党的红色文化,领会党的红色精神,让党的红色旗帜飘扬在村里每个人的心中,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让所有人都在党的领导下,向乡村振兴大步迈进。村居的文,不止是学,还有拿起。拿起村居自身的文化,优秀的祖训家规,优美的乡土歌曲,独特的故事方言,把家乡话说好,家乡文化传好,这样一来每个村民对于自己的村的自豪感便不可抑制地汹涌起来,借着这股澎湃的心力,真正地“活”化乡村,让乡村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活力。
乡村的建设言短行长,绝非一朝夕可成,大跨步式的行动,有如填鸭,最多饱腹,难有真正佳肴,要如同烹制硬菜大菜一般,脚踏实地,如渊如履,逐步开展,稳步进行,等到回头看时,发展的“活力”早充满了每一个村庄。(王彬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