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依靠良好的法治环境。实践表明,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习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牢牢依靠处于依法治国主体地位的人民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有法可依方能依法治国,立法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治理效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迫切需要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吸收民意,针对有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平公正,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有赖于政府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执法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诉求,对于那些群众深恶痛绝的的不法行为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一方面要纵向延申执法触角,清除基层社区,农村地区的执法监管盲区,着力为基层群众提供安心舒心的生活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横向延申执法触角,向那些游离于政府部门日常监管体系的,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固定人员的生活服务性行业延申。
以人为本,热情服务。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要严格执法之外更要热情服务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让群众满意。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基层工作人员只有时刻心怀群众,才能在工作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借助群众的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解决群众身边的困难。
“善治须达情,达情始近人。”达情、近人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知群众冷暖,解群众疾苦,以人为本,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只有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才能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才能实现依法治国。(金旭辉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坑底乡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