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索信息工作的“三境界”
第一境:不畏困难,志存高远。写信息要能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独上高楼”的寂寞。信息写作难,难在“锅中无米”、行文卡顿,作为信息写作的新兵,首先是抵制住小说、电视剧这些外界诱惑,沉心静气的钻研阅读大量刊物,“依葫芦画瓢”参照范文学习框架结构、遣词造句,怀抱着“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充满着自己所写的信息能够被采用的希望和盼头,主动拿起笔杆子,迎难而上。
第二境: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要想写好信息,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觉悟。经过信息工作培训会和跟班学习,我明白了写信息原来有“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的“套路”。但要想掌握“套路”,还需要“读万卷书”汲取经验、积累素材,更需要“行万里路”勤思勤写、反复锤炼,通过量的积累以达到质的提升。一篇好的信息,大到文章框架,小到字词数据,都值得反复琢磨、精心检查,最终定稿上稿。
第三境:反复追寻,方能所得。做信息工作,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有所收获。编写《从网剧隐秘的角落思考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这一篇自选约稿时,在一次次推倒重来中找准文章体例、提出有格局的对策建议。经历一改皱眉、二改苦恼、三改焦躁后,该信息被《南平今日重要信息》采用。这是我得到的一块“敲门砖”,敲开信息写作之门。
二、求索信息编写的“三要素”
信息的灵魂:角度。写信息关键在于如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即要选准切入点。乡镇工作大同小异,要善于从事务性的工作中挖掘新意,在平凡中挖掘闪光点。如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这一常规项目,找到“林下经济”这一切入点,通过挖掘提炼,一篇《大干镇“以绿添金”发展林下经济》便新鲜出炉。信息的骨架:结构。信息写作除了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还需要明确该“怎么写”,与其“挤牙膏式”的写作,不如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构建好文章结构、行文逻辑。信息工作授课的老师谈到他曾耗时一个下午,只为建立文章的结构框架。文章的结构就如同人的骨架一样,有之才能成其形,强之方能站得住。结构好的不一定是一篇好文章,但结构不好的肯定不会是一篇好文章。信息的血肉:表述。语言简洁,是写信息最基本的要求。用词要精炼,语言要朴实,避免虚词废句。第一次接触问题建议类信息时,语言赘述,生怕自己的感情表达不到位。但是此类信息应当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提出切实、具体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对策建议,适当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认真比对自己的稿件和前辈修改过后的稿件,从比对中渐渐领悟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言简意赅却更加掷地有声。
三、求索信息过程的“三感悟”
勤读。“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多多阅读优秀的信息,揣摩写作思路、文章架构、语言表述,内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养分。在密集的投稿了四五篇“豆腐块”信息后,我已经觉得文思枯竭,绞尽脑汁也没有新的思路。每天收发阅读刊物、整理报纸的过程,也是阅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到一篇其他县市关于推行河长工作经验的长篇信息时,我终于茅塞顿开、拨云见日,总结提炼我镇推行河长工作的经验做法,编写《大干镇深化“河长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勤思。信息员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信息转。要培养关于信息的敏感度,看新闻热点不仅是用眼,更要用心用脑。作为乡镇“中枢桥梁”党政办的一员,有着收集了解全镇工作情况的优势,却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没有信息可写,而是缺少思考和挖掘。在参加周讲活动中,我领悟到其实关于信息的思考、灵感的挖掘并不是一件闭门造车的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不同思想的碰撞能够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勤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耕不辍,才能真正将所学变成所得。开始时,耗时一天只能完成两百字的短篇信息、对于长篇信息望而却步、约稿信息总是找不准结构体例,但经过勤写勤练,不出半天便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小信息、敢于向长篇信息发起挑战、懂得如何分析评价问题再提出对策建议。即使有些并没有被采用,但在一点点积累中慢慢得到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天给自己扎上几千字的马步,人也就稳了。
时间虽短,但如鸟入丛林,新奇层出;学习虽终,却似陈酒佳酿,回味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在信息之路上笔耕不辍、求索不停,才能让信息编写能力再上新台阶。(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人民政府 张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