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想方设法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这一重要论述为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我国西部偏远落后的农村,土地匮乏、交通落后、缺乏劳动技能成为当地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无疑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对劳务输出高度重视,把抓劳务输出助农增收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广泛宣传就业扶贫政策,通过动员农民工外出灵活就业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方式,使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次和务工创收快速增长,为增加农民收入、决胜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打工经济”使农民富了“口袋”,经济上快速地“脱”了贫,但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与祖辈一起生活,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在儿童时期用“隔代教育”取代了“父母教育”。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阶段,接憧而来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农村家庭面临着如何赚取“打工经济”巩固脱贫成效的同时,有效解决“隔代”教育衍生的系列问题也成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焦点。笔者认为,可以使“打工经济”努力向“创业经济”逐步转型,有效解决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同时,也能有效破解“隔代教育”问题。
提高当地就业率。父母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地的就业环境不好,就业薪资待遇不够理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如果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就业环境,并且发展当地经济实力水平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而不是去外地发展。这样一来,孩子可以跟随在自己的父母身边,感受到健全的家庭结构,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因为一些原因,回家工作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支出,孩子不得不在跟着父母外出打工和留给祖父母看护中抉择。很多孩子如果跟随父母生活,到了入学年龄后也会因为户籍问题面临入学的困扰。公立学校对于户籍有着严格的规定,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又过于高昂,一般的务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在两难抉择间,父母只得选择把孩子送给孩子的祖父母看护。所以,能够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建立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立学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尖锐问题也能够有很好的解决。
提高父母的参与度。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因为诸多的客观因素,很多父母就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很难参与到孩子眼中认同的“父母形象”。所以,父母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孩子世界中的重要性,即使是外出务工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也要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全身心陪伴着孩子,提高“有效陪伴”率。有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全身心陪伴孩子的十分钟(有效陪伴),强过囫囵陪伴一个星期(无效陪伴)。所以,即使是因为外出务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比较少,只要父母能够把握好这短暂的相处时间,也同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做到心灵上依靠父母。因此,父母对于自己角色的认识度必须加强。特别是以往觉得自己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环境,对于物质方面尽可能满足以作为不能陪伴孩子的补偿的想法一定要及时纠正,否则给孩子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一生。
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有数据调查显示,在外打工的1.5亿人,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占60%,大约1个亿。“新生代农民工”比起老一代的农民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可以由政府组织,对有接受技术培训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或者其他继续教育,在政策上、资金扶持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力求提供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培训内容以具有初级技术含量的项目为重点,培训方略以人力市场供求为导向,这样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生产率。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给农村带回了大量的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这些因素都会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些返乡的农民工,除了具有通过辛勤劳动自身实现脱贫致富外,他们还具备了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能力,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回乡创业。(王华东 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