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10月10日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种能力”的要求,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树立问题导向的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解决问题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目前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农村层面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作为其中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基层干部树立问题导向的意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找准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客观实际制定战略发展计划,发挥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才能取得成果。
站在2020年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我国将在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计划在未来15年内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但是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4.4%,我国在农村仍然有广大的人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凝聚力量发展乡村振兴事业是服从国家战略的必然趋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让农村焕发经济活力,农民物质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精神追求得到满足,邻里交往和谐有序。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事业需要聚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乡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只留下年迈的父母或是年幼的孩子,年轻的妇女如果没有哺育婴儿的顾虑,也愿意外出务工,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尽可能地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期望能为后代赢取光明的未来。这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倾斜,农村领导干部谋求招商引资项目,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
抛开一切实际问题谈招商引资也只是纸上谈兵,乡村衰退也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力流失造成的。基层干部还要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基于大量的客观材料之上分析诊断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内疏外引”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提高科学决策和抓落实的能力,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加速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堂堡镇人民政府 卢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