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锄头扛在肩上,脚踏小路、心装人民,扶贫脱困、不忘初心……这是《习近平在宁德》的封面插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从19位同志采访实录的只言片语中,从那深沉的“宁德情节”中,深深感受到习总书记扶贫脱困、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
要牢记初心使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习总书记初到宁德不到5个月就亲自下基层参与信访工作,提出“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基层接访群众,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把群众的声音作为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品。”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深深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正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毫不动摇的信仰和理念,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
要造福于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宁德时,习总书记带领千余名地直机关干部,前往南漈山下为人民群众修缮水渠;两度深入九都乡看望九仙村畲族群众,走访慰问受灾群众;寿宁县下党乡发生灾情,在交通等各方面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坚持实地察看灾情,亲自慰问灾民。劳动不忘本,爱民成为习总书记的良好习惯,正如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把为民造福的各项工作当作最紧要的工作来做,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想尽千方百计”缓解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生产生活所可能受到冲击和影响,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向前发展,让一系列“民生红包”真正惠及人民、直抵人心。
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二字是习近平提起次数最多、频率最密、场合最广的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道理无需赘言。习近平简单质朴的话语流露出的是他对人民的一往情深。坚持人民至上的实现路径,就是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深入的、持久的紧密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有更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们作为基层干部,更应胸怀一颗为民情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关键在广大基层干部。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名基层干部,但是之于国,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可或缺的一员;之于地方,则是为民谋福利、贯彻上级方针政策中添砖加瓦的一份子。一个个至高的荣誉,一个个浩大的工程,一坐坐城市的兴起,除了一砖一瓦的堆积,更是包含了一个个出力献策的基层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而支撑我们前行的动力,就是那颗永不退色的为民情怀。(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人民政府 李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