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树立获胜的信心。许多村庄抱着“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山沟里什么也不能出”的想法,带着决心和鼓励开始了工作。有的倡导老区精神,挖掘和宣讲老一辈的红色故事,试图用革命战争时代的战斗激情唤起村民,鼓励他们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敢于向贫困宣战,向小康社会迈进;有的组织走访培训,帮助村民转变观念和头脑,引导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满足于温饱,积极用奋斗改变命运;有的设立扶贫志向榜和致富光荣榜,颁发了扶贫荣誉证书和扶贫致富奖,激发了争先争优的积极性;有的注重移风易俗,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素质的提高;有的实行“群众思想道德星级管理”,以户为单位进行量化评价、确定星级,并“坚持家里先进还是落后”,营造争光、互助、赶超的浓厚氛围。更多的人主动想方设法、想方设法、抓住机遇。他们都忙着致富。
二要因地制宜。由于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西部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也不同。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每个村都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的思路是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们应该种植,饲养,森林,捕鱼,工作,贸易,游泳和移动。积极发展寄宿家庭和农家乐,发展地方旅游,实施异地安置,创造新家园。这些立足实际的思路和措施,形成了鲜明的扶贫模式,走上了务实有效的脱贫之路。
三是把民生放在最底层。脱贫攻坚,最根本的是稳定和实现贫困人口“两忧三保”。制定计划,增加措施,弥补不足。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和扶贫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改造基础设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居住环境,消除危房,解决了住房、上学、看病、旅游、饮水、对外交往等民生问题。为解决上学难问题,多数村对建卡、挂号的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积极劝说适龄辍学儿童重返学龄。结果,贫困村义务教育保障率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考上了大学。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创建托管课堂,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校外行为失范和学校监管问题。每个村庄都有诊所和乡村医生。大多数村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坚持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低收入、五保户全部实行全保分类。及时治疗疾病、大病报销医疗费用已成为常态。及时落实综合保障政策措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避免部分群众因疫情而陷入贫困。
四是增加工业收入。发展产业是稳定扶贫的根本措施和长远政策。要在各级各类帮扶的指导下,充分论证脱贫靠什么、增收在哪里,制定产业规划,坚持多足步行,努力实现“无人有我、无人有我、我优越、我优秀”的目标。有的依靠科技创新,丰富产品种类,促进质量升级。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者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引领作用,强化现代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者与贫困户的利益联动机制。我们应该勇于探索互联网+模式,抓住机遇发展电商。通过土地流转,不少村民成为拥有土地出让金、工作工资和福利奖金的“三金”农民。要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形式和内容,使乡村旅游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理念。各种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的发展模式,为扶贫提供了持续的产业支撑,也抵御住了疫情的冲击,稳固了扶贫成效。
五是加强驻村帮扶。驻村帮扶是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扑下身子、倾情投入,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并肩战斗,对贫困群众努力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驻到心里面,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吃住在村里,天天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谋划思路,推动落实,协调解决问题,甚至过年过节都坚守岗位,赢得群众交口称赞。正是因为加强了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力量,脱贫攻坚的思路措施得以精准谋划、群众活力得以充分激发、上下行动得以有序衔接。
六是注重党建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就跟得紧,事情就办得顺,脱贫攻坚就有了硬核底气在脱贫攻坚中普遍配强“两委”班子,全面夯实党组织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组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多党员、干部说,脱贫攻坚是难得的党性锻炼,尤其赶上今年抗击疫情这道“加试题”和“必答题”,自己的党性观念和为民意识大大增强。广大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实干奉献中深受感染和鼓舞,纷纷表示要跟着共产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现在,这些村申请入党的年轻人明显增多,入党成为最光荣的追求。(郑冠南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