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基层党支部是引领群众脱贫的“火车头”,要抓实扶贫先扶“志”和扶“智”,以座谈会、院坝会、群众会、培训会等学习教育为着力点,把政策宣传和技能培训抓到位,群众在小康路上才有方向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圆满打赢脱贫攻坚战。
“练好学功”,提能力化成果。脱贫攻坚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在哪里?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系列讲话里。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学”中探索脱贫攻坚新方法,在“做”中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子,要把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建强起来,打造强劲“火车头”,引领群众把“学知识”转化为“出成果”,让他们学到“甜头”,才能激发脱贫干劲。
“输血”转“造血”,带领群众创增收。扶贫不是送油送米,送衣送被就完事。要把简单的“输血”扶贫模式转变为“造血”模式。在产业发展方面,前期有困难多要努力帮,中期发展成了要看护好,后期发展壮大了要稳步走,同时要寻找市场打开销路。乡村产业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要依靠市场,有了市场才能壮大做强,最终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化,起到带动周边、带动群众一起致富的作用。
“量体裁衣”,谋划致富路子。乡村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决定发展道路的基础,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要做到结合实际精准谋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想方设法发展可持续的乡村产业,把实际成效作为检验“两学一做”成果重要标尺,让扶贫资源合理化、最大化、效益化。要做好产业扶贫文章,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抓住乡村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工程带来的机遇,以贫困户自身条件为基础,精准制定脱贫方案,着力帮助他们发展可增收可持续的产业,真正实现帮到点子上,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谋划出一条致富路。
群众脱贫奔小康是党的百年大计,需要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亮真招、求创新,用严肃、认真、负责、担当的态度去发力,才能让群众的生活在脱贫路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体会到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到来。(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 杨昌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