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营造用才留才好生态,激发人才活力

2020-09-25 11:24:07 | 来源: 中廉在线

在这“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代,经济结构转型、创新驱动和动能转换的倒逼背景下,就如何挖掘“人才红利”而言,各省在“抢人”大战上卯足了劲,从“价格战”“政策战”到“生态战”,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新政”,抛出大量“政策红包”,以千金买骨的诚意,持续向社会发布“聚贤令”,不少地方在短期内确实收效显著。

部分城市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三四线城市,也在引才政策上互相攀比,这些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匮乏,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存在平台小、天花板矮、晋升空间窄、干事创业环境不足等问题,引进前“诚意满满”,引进后矛盾凸显,缺乏人才培养机制更是很多地方的老毛病。然而,“引”只是开始,“留”才是关键,一锤子是买卖搞不定的。

从长远看,想要造就“永久牌”的人才聚拢高地,单纯靠人才引进环节上砸钱和拼政策是堆不出来的。实践证明,人才引进并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发放多少“彩礼”,而在于如何激发人才活力,用好用活人才。

“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因地制宜”地根据他们的能力、性格、特长、专业、兴趣爱好等合理安排岗位,强化培养。“以奋斗者为本”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和实现价值机会和条件,适当压担子、搭梯子,既要让他们在基层“野蛮生长”,也要常常“施施肥、松松土、墩墩苗、打打药”,同时帮助干事创业犯错的同志“兜住底”、“软着陆”,激励其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互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生长环境。

看来要想造就一支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人才队伍,需树立“引才要引心”的服务理念,强化“留住人才”这一结果导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优化服务人才的生活环境,把关爱融入到解决人才实际问题当中,解决其后顾之忧;营造鼓励创新、积极探索、相互信任、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构筑充满活力、充满温情的人才体制机制发展环境。此外,还需将打造城市品牌效应、保护优化自然环境摆上人才工作的重要议程,构筑一个人才创业创新的“生态圈”。(赖善聪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林业局)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