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似箭,岁月如梭。自2016年精准扶贫开始,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完成“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不知不觉已过五年,我在扶贫路上也已走过五载,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深知农村生活的艰难和不易,回归基层、回归农村,更增加我做好扶贫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五年里我有过累,有过笑,但更多的还是对生活的感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5.7%,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大力推进脱贫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千方百计地帮助建档立卡户除“病根”拨“穷根”,解决实际困难,到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短短几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万千在基层一线奋战的扶贫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中有些人不幸病倒、不幸受伤,有些人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扶贫之路的阻碍。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实施对象,在打通“最后一公里”,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过程中,村干部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在村民心中,村干部就是“当家人”、“领头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指标、任务最终依靠村干部去落实,他们是具体执行者、落实者。但在基层,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严重缺乏会写、懂电脑、熟悉业务的干部,有些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不足,习惯听从上级安排,工作主动性不强,甚至存在“一等、二靠、三要、四推”的消极现象,工作疲于应付,影响了上级政策贯彻执行的效果。同时,贫困户受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意识淡薄,存在“等靠要”等思想,有些贫困户甚至因为不想失去政府补助而拒绝脱贫,这些也阻碍了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幸好,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农村干部配置,选拔大学生村官、选派驻村干部、引进乡村振兴人才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他们带领村干部一起用心用情开展帮扶工作,入户走访座谈、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不落一人的因地制宜、找准“穷因”分类施策,聚集资源参与扶贫,扎实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全力以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扶贫之路的心酸。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作为乡镇干部,“5+2”、“白+黑”是我们的工作模式,长期加班加点的工作难免对家庭有亏欠。作为父母,不能下班后陪伴孩子成长;作为儿女,不能在年老的父母身边尽孝;作为妻子、作为丈夫,不能与对方分担家庭的重担;有时带病也要坚持在岗也是常事,这些心酸和无奈广大基层一线扶贫干部都深有体会。作为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的我,在夜深人静时想到两个孩子,他们都在脱贫攻坚期内出生,在最需要母亲的时候也没有时间陪伴、照顾他们,欢乐的周末时光里母亲也总是缺位,在家庭和工作不能两全时也曾落泪。我曾犹豫过、动摇过,想要放弃过,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过来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时刻告诫自己,舍小家为大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使命,也常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来勉励自己继续前行。
扶贫之路虽有阻碍、有心酸,但幸福也与之相伴。犹记得2016年年初,在精准识别入户调查时看到一些村民因大病掏空积蓄、负债累累,生活难以为继,一些村民一家几口蜗居在破旧的泥房中,漏风漏雨,一些村民苦于无文化、无资金、无技术等原因导致无一技之长、无资金发展产业,收入低微,生活艰苦等,当时的所见所闻,让我深深感到扶贫之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道路艰辛。五年来,我与领导同事们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肩并肩、心连心,投身脱贫攻坚事业,通过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教育帮扶、金融扶贫、产业帮扶、医疗扶贫、雨露计划等政策,帮助贫困户实现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弱有所扶,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修复硬化通村道路和生产道路,实施光伏电项目、村庄环境卫生“一革命四行动”,完善科教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群众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憧...如今,看着贫困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我记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作为广大扶贫工作者中的一员,五年的扶贫路上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也是一种责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也应攻坚克难,继续守护贫困户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守护脱贫攻坚顺利成果。(周桃凤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