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要以铁胆之“心”,为民解难事。回顾历史,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千古绝唱,莫不道出历代仁人志士对家国、对百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立足当下,作为新时期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时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把困扰群众的烦心事、琐碎事、疑难事,逐一分析、逐一研判、逐一破解,真正以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富民实绩获得群众的赞誉和拥戴。
要以绣花之“功”,为民办实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成群众之所盼是我们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应尽的责任。当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已然到了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重要阶段。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如何高水平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笃定的发扬“匠心精神”和下足“绣花功夫”。
要以无我之“境”,为民做好事。从老子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不充分彰显出了“心中无私、心中有民”的博大胸怀。“无我”,就是要以全身心不惜一切的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贡献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就是要更加坚定践行“为人民做好事”的理想不动摇;就是要做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甘于奉献、忘我奋斗,善作善成、善始善终。始终坚持以“无我”之丹心做透“为民”之好事,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融在一起,与人民一道同甘苦、共奋斗,共同加快齐奔小康的步伐,共同奋力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明了前行方向。更是嘱托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用心用情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感情、体味群众甘苦,不遗余力、撸起袖子把群众交办的每一件难事做了、实事做好、好事做实,做到“件件见回音”“招招见实功”“事事见成果”,以真正用切实有效的决策和行动造福百姓。(杨枚冬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