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拉开了侵略中华民族战争的序幕,这是一场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整整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场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用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在这75年里,抗战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年轻一代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国家的兴衰强弱,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电影《红海行动》曾让我热泪盈眶,当他国面临战乱动荡,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充满恐慌与绝望,祖国成为了他们最后的期待,面对层层阻力,中国护航舰第一时间赶往,特战队员威武霸气的在港口前矗立的英姿,以及那醒目的标语:中国海军地域,外人不得接近。对比百年前租界旁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不由让人感慨万千。“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的口号至今激荡人心,令人热血沸腾,当年在战场上为我们打下如今江山的英雄们,或已老去或已离世。反观当下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我想应该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致敬,我们是在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感悟并延续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他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纵观党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虽只有几十名党员,但在当时那样危险的历史背景下,这几十人无一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将宁死不屈的气节刻在骨子里。1941年日军进行大扫荡期间的“狼牙山五壮士”;百团大战初期,为掩护八路军主力和群众转移浴血阻敌、跳崖捐躯的“挂云山六壮士”;赵尚志、赵一曼、杨靖宇、东北抗联投江的八女等等,他们舍生取义,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胜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理想信念和宁死不屈民族气节。
他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我们的人民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的敌人,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75年前,中华民族用血战到底的实际行动,牵制了日本的陆军总兵力和大量海、空军兵力,歼灭敌人150余万有生力量,赢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获得了民族尊严与民族解放,还有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精神。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实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新复兴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他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一路走来,人类社会发展史充分证明,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具有不可比拟的进步性、革命性、合理性,已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然趋势。回顾历史,革命先烈们在战争的炮火中读懂了“坚忍”二字。如今,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缅怀就是继承。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我们会继续秉承老一辈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干劲儿,破除重重阻力,永葆一颗必胜的信心勇往直前,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委组织部 张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