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他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似“智慧明珠”闪耀历史长河。在浩瀚无垠、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六尺巷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持续绽放着先人化解矛盾的无尽智慧光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民内部矛盾当以调解之法加以解决,而六尺巷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绝佳生动体现。遥想当年,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为争三尺宽的宅基地起了纠纷,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恰似一阵和煦春风拂面而来,悄然无声地化解了邻里之间的激烈纷争,进而成就了一段流芳百世的千古佳话。时至今日,六尺巷已不仅仅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遗迹,它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时刻提醒着后人以和为贵、以调解化矛盾。
六尺巷,如“精美卷轴”展现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向来崇尚礼让,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这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在六尺巷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精彩展现。这里的一砖一瓦,皆镌刻着岁月的沧桑痕迹,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动人故事;“一草一木皆有情”,皆摇曳着历史的深沉情思,静静传递着智慧的深刻启迪。“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它们仿佛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在直面矛盾之际,务必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便能少一份冲突与隔阂。只有以礼让之心待人,以和为贵之念处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和谐共处之道。
六尺巷,如“时光机”彰显新时代精神风貌。六尺巷的故事在新时代绽放出独特而绚丽的精神光芒。它体现了新时代的包容精神,在这个多元、多彩的社会中,不同的观点、利益相互交织,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接纳差异,化解矛盾。它彰显了新时代的和谐精神,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以平和、理性的方式处理矛盾,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它还展现了新时代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精神,在解决矛盾时,既要有法律的坚实底线,又要有道德的温情引领,让礼让、以和为贵成为社会风尚。正如古人云:“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六尺巷,如“海上灯塔”引领和谐社会建设。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倾心尽力、共同奋斗。从六尺巷中,我们应当深刻领悟到,和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坚实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美好境界。“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当我们都能以礼让之心真诚对待他人,以和为贵的态度妥善处理问题,我们的社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展现出更加美好动人的景象。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以六尺巷为明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坚定不移地用调解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齐心协力共同绘就一幅安居乐业、和谐美满的社会壮美画卷。让六尺巷的智慧之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智慧之光的照耀下,我们将充满信心地踏上新的征程,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王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