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如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从远古奔涌至今,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当我们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回望,那些古老的智慧、技艺与价值观念,正以各种方式寻求着与当代社会的对话。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与保存,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创造性转化,是过去与现在的水乳交融,是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
文化之根,是民族的精神坐标系。从甲骨文里的文明密码,到秦腔皮影里的生活智慧;从端午龙舟承载的家国情怀,到春节团圆凝结的伦理观念,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追求。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传承更显独特价值——它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根基,是应对同质化的武器,更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基石。
尽管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传承主体断层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传统技艺因缺乏年轻继承者而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其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击,传统节日氛围变淡、方言使用范围缩小、传统手工艺因市场需求萎缩而举步维艰。其三,过度商业开发导致文化商品化、表面化,部分地方编造“传统”迎合旅游,非遗项目为市场妥协而失本色。其四,在西方流行文化强势影响下,本土文化边缘化,年轻人热衷洋节、好莱坞,却对传统戏曲等知之甚少,民族文化主体性面临弱化。
守护文化根脉,需要多维度发力。政策层面,应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为传承人提供更多支持;教育领域要打破“知识灌输”的惯性,转向“沉浸式浸润”,将本土文化纳入地方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技术赋能传承,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用游戏化思维让年轻人主动“解锁”文物知识,这种“技术+趣味”的模式,才能让文化真正“活”起来。每个个体更应主动参与,学一句方言、学一门手艺、过一次传统节日,让文化传承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文化传承是没有终点的接力,每代人都是继承者与创造者。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割断历史,健康的传承应是尊重传统的创新,是保持特色的开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需要智慧与勇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方能使中华文化长河奔流不息,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我们对祖先和后代的责任与承诺。(李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