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慰问,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走”,也要“访”,既要“慰”,也要“问”,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也不能用“走访慰问”作秀。要在走访慰问中探知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老干部的基本情况,了解思想动态和诉求,用心用情用功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始终做到真走访、真慰问,听真情、解真忧,使走访慰问更加走心走深走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实实在在送到群众心坎上。
要带着细心去“走访”。“走访”即前往访问或拜访,意味着真正的走访慰问,不应该单纯是物质上的关心,更多是心与心的沟通,既要多“走”更要多“访”。关怀需具有“提神”效能和“造血”功能,是联结情感空间、凝聚追梦力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带着细心去,在多“走”多“访”中倾注热情,通过“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避免出现“赶场”式的走访、“应景”式的慰问。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群众,找准“痛点”“堵点”“难点”症结,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让群众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要认真研究群众诉求、百姓关切,积极探索纾困之道,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特定群体的慰问方案,让走访慰问散发“泥土味”,彰显“鱼水情”。
要带着真情去“慰问”。不能“一刀切、大水漫灌”式搞平均主义,更不能降低标准“撒胡椒面”搞全覆盖,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特别是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干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等关心关爱力度,把走访慰问工作做细做实,重点向偏远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不能为了方便搞“就近原则”,就近选对象、就近搞慰问,失去走访慰问的本真。广大党员干部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到田间地头、街头小巷、农家小院坐一坐、看一看、走一走、问一问、听一听、全面深入了解群众所需所求。将基层最真实的情况,群众最急迫的需求反映出来,建立问题清单,让问需于民“有单可依”,要实事求是、细心筛选、明确重点,对符合条件的慰问对象做到心中有“数”,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精心准备慰问方案、规划慰问路线、确定慰问对象,把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要带着责任去“落实”。走访慰问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服务工作做实。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走近他们的身边,更要走进他们的心里,要带着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一线,问寒问暖、问衣问食、问住问贫、问苦问医,当场能解决处置的问题要当场处理,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带回来想办法加以解决,即便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不能走访慰问结束就束之高阁,或忘得一干二净,更不能承诺答应的事情不解决、不办理。只有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跟踪好、解决好、落实好,才能更加坚定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大的热情和干劲,为追梦圆梦努力奔跑。(李帮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