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应以“四下基层”工作法为重要抓手,把握好“向下”口诀,时刻保持“向下”扎根的定力,坚持“上心、上门、上前、上手”,让基层发展“向上”、让民心“向上”,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坚持从“声边”到“身边”,以“民之所向”的福音惠及千家万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要任务,要变“党的政策主张”为“群众自觉行动”。在基层为民服务中,坚持关口前移、服务前倾,要从群众角度出发,群众关心什么,党员干部就重点讲什么,通过提供“体检式”帮扶和“管家式”服务,以共谋、共建、共管为抓手,有速度、有精度、有温度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要精准把握群众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找准宣传的“切入点”,把“普通话”翻译成“家乡话”,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家常话,用心用情用力把党的声音传入群众心田,为群众解开思想上的“扣子”,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化“脚力”为“能力”,以“水滴石穿”的执着破解千难万险。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想要解决好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发现的各类“疑难杂症”,就必须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要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多问问“有没有”“好不好”“需不需”,多听取群众“异见”,什么事“烦”就列入问题清单,什么事“难”就纳入攻坚范畴,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对策在一线研究、工作在一线落实、难题在一线破解、短板在一线补齐。同时,要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做到研究一个课题、形成一份报告、解决一批问题,把调查研究作为检验“担当”的“试金石”。
坚持变“坐诊”为“出诊”,以“抽丝剥茧”的态度理顺千头万绪。信访工作是对接民事的“桥梁”,是连通民心的“纽带”,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信访窗口”搬到“百姓门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让群众的问题“项项被解决”,才能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聚焦提升群众幸福感持续出台“主动下访”知民情、“定期接访”解民忧、“预约接访”暖民心、“事后回访”赢民意等举措,排查化解各类信访问题,走出一条下访、接访、约访、回访的信访矛盾化解之路。因此,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工作法,以“开门听事”“出门解事”“便民答事”到一线接待群众、解答疑难,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与民之所忧感同身受,才能让群众问题化解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擦亮信访工作“人民满意”金字招牌。
坚持从“会场”到“现场”,以“铿锵有力”的脚步走遍千山万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田野”。俗话说,“群众在哪,我们工作的现场就要在哪;问题在哪,我们整改的现场就要在哪”。只有深入基层、走近群众,才能掌握实情;只有心与民相近,情与民相通,才能和群众“同频共振”。党员干部要敢于把自己“下放”,走出办公楼,带着问题深入一线,“身入”一线摸准情况,要“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做到现场会诊、现场协调、现场解难、现场开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深入基层中深刻践行“一线问题就在一线解决”的责任担当,织密党群“连心网”,画好干群“同心圆”,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康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