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广大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年轻干部唯有扎根基层、深耕基层、热爱基层,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方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树立“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求知意识,结书籍为友,汲取最原味的“养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认识真理是一个波折反复的过程,如果不能迈稳个人自学阶段这第一步,就容易“不得其门而入”,遑论后面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要拿出“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劲头,扎扎实实把原文嚼烂,把原理悟通,紧跟理论“火车头”,保持思想活力、提高党性修养、涵养浩然之气,做到以理论武装头脑,杜绝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突出重点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切不可“学不满一瓶水”,自以为是,“半瓶水晃荡”。更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始终保持信仰坚定的“赶考”之心,时刻蓄能,让理论知识成为工作开展的“肥沃养料”。
树立“一寸光阴不可轻”的勤恳意识,拜群众为师,扎下最粗实的“根茎”。“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全党,只有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在前进的征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群众是我们来到基层这所大学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基层锻炼机会,要认识到在智慧涌流的基层,始终不乏各行各业的“田秀才”“土专家”,只有“抬腿”走进街头巷尾的村部,结好老百姓这群“良师益友”,放下“包袱”与老百姓多坐“一条板凳”,俯下身子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掌握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寻对路子、找到方子,真正扎根基层这片“沃土”结出“果子”。
树立“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拼搏意识,淬困难为剑,冲破最坚硬的“泥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基层经常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秸秆焚烧、森林防火,都是基层“硬骨头”,都要“穿过”基层干部这根针一件一件来解决。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基层不愁人力,更不愁方法,就怕“怕麻烦”的基层干部,没有一根强干的“主心骨”把稳工作大方向,思想就不能统一,力量就无法凝聚,“不怕麻烦”的基层干部累点,但最能成长,群众收获的安心和幸福也更多。只有少些被动的“尽力而为”,多些主动的“全力以赴”,明知艰难也始终向前,无怨无悔,将障路的困难淬成手中披荆斩棘的“利剑”,工作推进起来才会“少了麻烦”,我们基层干部才能在实践中稳步成长,得到群众的真正认可,为国家与民众尽己所能。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愿忆往昔峥嵘岁月时,能不忘今朝初心,在扎根基层的岁月中结出美好的果实!(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人民政府 张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