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载有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25名志愿军烈士回到祖国怀抱。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新时代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当用心传承烈士们的“报国之志”“斗争之志”“奉献之志”,不断汲取英雄们的“骨气”“志气”“底气”,以昂扬奋进之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锚定目标、笃定前行。
传承“报国之志”,汲取“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不屈骨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志愿军将士高擎信仰的火炬,义无反顾地踏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洪流中,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前方鏖战。战线后方,亿万中国人民自发开展劳动竞赛赶制军需物资,无数民众高举抗美援朝保国卫家标语上街游行助威。一股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团结力量如滔滔不绝的河流戮力前行,翻过一座座山,跨越一道道坎,最后汇成了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中国力量。“报国”不是紧握右拳的铮铮誓言,而是血雨腥风时的忠诚老实,迷茫混沌时的精诚团结。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越是这种时候,我们党员干部越要保持“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赤诚,以“求变”的思维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的要求,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让个人梦、家庭梦与中国梦、民族梦同频共振,兴时代之灵魂、强祖国之荣光。
传承“斗争之志”,汲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高昂志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战役到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最终迫使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无论环境有多艰苦、战斗有多残酷、敌人有多强悍,135万名志愿英雄始终保持着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不惧强敌、无畏挑战,用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韧劲,拼来了祖国的山河无恙,守住了人民的安定生活。“斗争”不是空洞无力的简单口号,而是以弱胜强的英勇顽强,能战善战的勇智谋能。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我们要锤炼敢于斗争的坚定志气,面对挑战不退缩、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躲闪,以“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气魄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问题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急困难关头挺身而出,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传承“奉献之志”,汲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厚重底气。70多年前,“气多钢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生死、前赴后继,与“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阻拦,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为了不把隐藏的地点暴露给敌人,邱少云在火海中强忍痛楚,用宝贵的生命为战斗胜利赢得先机......这群“最可爱的人”用信念和行动践行了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撼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奉献”不是装腔作势的响亮口号,而是倾其一生、兢兢业业的脚踏实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畏献身。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碾”去形式主义的假、大、空,既俯得下身子、又直得起腰板,常到“村头村尾”走一走、常“走家串户”去聊一聊、常到“田坎地头”去干一干,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工作、生活中要多一点付出、少一点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真正以“我是人民勤务员”的角色定位和担当意识攻坚克难,在增进民生福祉的路上,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更暖。(安徽省潜山市油坝乡人民政府 陈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