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我们将迎来第133个国际劳动节。反对空谈,强调实干,一直是我党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作论,德不能空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选调生深入农村基层历练,保持着与劳动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田间地头挖掘劳动人民用辛勤汗水浇灌而出的人性光辉,汲取拼搏奋进的养料,要时常在自身平凡的岗位上“松松土”、“施施肥”、“浇浇水”,把农村历练当作人生的宝贵财富,让青春之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
要甘当“小学生”,把群众最为“急难愁盼”的问题当作重要人生课题。毛泽东同志常说:“要当好先生,首先要当好学生。”选调生以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身份深入基层,迈向农村,顶着“高材生”的帽子,到田间地头干起了“粗活”,一时难免不知所措,有的甚至“百般不愿”,摆起了“书生架子”,看不到脚下的泥土,听不得他人的意见。做好农村工作非一日之功,不同于书本上的理论,也不同于讲堂上的高谈阔论,这是一门“走出来”的功夫,正如没有调查研究的学术论文站不住脚,“糊任务”的心态在农村工作更是大忌,要想弄懂农村工作这门学问,就要转变心态,端正身份,回归“小学生”求知若渴、不懂就问的初心,修身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多去关注时代之变,紧抓当下机遇,以久久为功的心劲,弥补知识短板,锤炼过硬本领。唯有这样,思想才能向“群众路线”靠拢,身心才能沉下基层,真正在劳动中不断积淀经验、增长才干。
要练就“铁脚板”,把群众家中的“柴米油盐”作为日常工作日志的关键内容。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要牢牢把握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教导我们要经常眼睛向前、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看,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农村工作纷繁复杂,选调生应人手一本工作日志、记事簿,把角色代入到村民群众中去,把纸笔带到调查研究现场,把办法带到矛盾纠纷中心,切实地以思想为引领,行动为先导,掌握好工作方法和技巧。时刻牢记驻村“十字”工作法,“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在干中学、学中干,注意总结经验、提炼要点,理清全局和局部、理论与实践、当前与长远的逻辑关系,既要把家中“柴米油盐”这类小事放在心上,也要把群众“急难愁盼”这类要事着重处理,才能把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牢牢把握,查找并解决“办公室”里看不到的问题。
要坐稳“矮板凳”,把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擦亮干部身份的先决条件。我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秉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要义,习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履职尽责,永葆政治本色,站稳政治立场。选调生作为下派驻村的基层干部,会被人民群众高看一眼,但绝不能摆上“官架子”,更不能触碰纪律红线,而要筑牢思想防线,牢记党员身份,擦亮干部形象,坚持维护中央八项规定,严守六大纪律。基层干部要始终磨砺政治修养,锤炼心性品格,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让“红红脸、出出汗、洗洗澡、治治病”成为常态。争做“老黄牛”“孺子牛”,坚持守正创新,俯下身去办实事;发扬“扬善洲精神”,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农村工作的“矮板凳”不仅要坐得下,更得坐得住,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满意指数”,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实实在在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安徽省桐城市唐湾镇人民政府 周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