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其才,强调人才本身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在于用才环境,即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再好,缺乏伯乐的慧眼极有可能被埋没,找不到快速成长的赛道;人再努力,缺乏伯乐的提携推荐,也很难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千里马”。
为了应对“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各地都在识才聚才上想尽办法、下足功夫。最近,椒江评选了第二批企业实用紧缺人才,是不是实用紧缺人才,不论职称、学历、年龄,让东家(企业)、行家(专家)说了算。评选出的人才当中,不少是本科学历或在职本科学历,有些还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如果简单套用高层次人才评定门槛,这些人甚至连入选资格都没有。但他们却是企业实打实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还有温岭的“曙光匠才”评定、三门的本土人才“公荐制”等,都奉行了“三不”原则,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
是不是人才究竟谁说了算,谁最有发言权,上述地方给出的答案是“谁用人谁评价”。的确,为我所用才是最终目的。人才好不好用、重不重要,企业最清楚,也有着最直接的利害关系。让企业和专家来推荐和评定,等于交给市场来评判,让最符合企业需求和创造最大价值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既体现实用主义,又保证公正客观。
退一步讲,对这样的人才,即便政府不予激励,企业也会求贤若渴,想方设法留住用好。但政府参与激励就是树立一种人才需求导向,比如椒江区评定的企业实用紧缺人才,能够享受该区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
这既告诉广大企业,只要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紧缺人才,都是政府非常重视的人才,体现对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尊重,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去搜罗更多人才。同时也是向全社会宣告,只要是企业认可的人才,不分“三六九等”,政府不仅欢迎而且提供同等待遇,不唯标签论英雄,体现的是对各类人才的平等尊重,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发展的无限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拘一格评人才凸显了一座城市吸纳人才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唯有体现出综合性、多元性、包容性的评价取向,个体才能摆脱单一价值尺度的控制和束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业态和新职业的涌现,创造了大量新职业和新工种,在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颠覆着人才定义。比如李佳琦以特殊人才身份,引进落户上海崇明区,就缘于直播行业发展火热;“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凭借过硬的快递业务专长,被杭州市政府评定为高层次人才,并获百万元购房补贴。
除了新兴行业,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传统行业,也涌现了不少官方认定的“乡土人才”“草根达人”“民间高手”,比如丽水的泥瓦工陈红伟就被当地评定为高层次人才。所以,人才评定固然需要标准,但“人才标准”不等于“人才标准化”,只有城市和企业越包容多元化人才,才能越释放更多人才的潜能和价值。
事实上,包括一线城市在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撕开人才落户的口子,从学历、技能和区域等方面下调落户门槛,更加注重人才“塔身”和“塔基”的引进和培育。比如我市黄岩、玉环、仙居等地都相继推出“零门槛”落户政策。可以说,凡是促进地方经济的、促进就业的,都属于人才。尤其是根据产业用途,无论高中低端,有无学历职称,只要是对产业发展有用的,都应该是人才引育的重点,这样才能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善当好伯乐,引得万马来。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实用好用的人才政策“伯乐”,为每一位在台州工作的人都能提供“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皆可成才、尽展其才”的人生舞台,让台州成为近悦远来、万马奔腾的创业创新热土。(蔡铭耿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浦坝港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