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作好教、科、人文章的关键是“树”好“人”

2022-10-29 14:04:15 | 来源: 中廉在线

《管子》中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培育科技人才更是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和人才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三个战略的关键要素,即人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科技创新要依靠人,科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

“树人”要先育土,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掘环境。一方面,对一个地区来说,想要招揽和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土壤”的多样性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学历、职称、论文等条件作为硬指标确可长期作为准入门槛,也可顺势适当调整和放宽,避免进入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的误区,对其中某项指标较为突出的可有所倾斜。同时,应更注重地区发展所需和实用技术所需,通过定向和实战考核的方式培育和招揽“土生土长”的本土科技能人。另一方面,对人才本身来说,能够安身、安心、安业的环境更能支持其落地生根,安心“搞事业”。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这意味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就要把任何与科技人才的教育、福利、待遇等息息相关的方面都一一落到实处。

“树人”要经风雨,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造。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十分重视知识传授过程,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仍不够重视,认为通过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科技人才需要思维活跃,想法丰富,也要敢闯、敢拼、敢突破现有的传统框架。然而长期在温室里的树苗无法在暴风雨中长存,也无法生长为能不断长出新叶的大树。对于年轻的工作者和创业者来说,需要多个有效引导、激发创新精神的平台,可以是比赛、学习交流、基层挂职等方式,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同时,高校和企业应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促成更多合作,将课程开发与实训基地相结合,从高校、教师、学生多个主体入手,打造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引领行业发展需要为前提,为行业输送专业复合型人才。

“树人”要造声势,将科技的“氛围感”营造起来。“氛围感”一词最先走红于互联网,特指某件事、某个物体带来的能被人感知到的能量磁场。同样,培育科技人才也需要积极营造这份独属于教、科、人这一链条的“氛围感”。于“树人”而言,“科学至上”不能仅仅被科研团体所推崇,而是应该让教育、科学和创新都要“至上”的概念贯穿始终,形成科教兴国的强力磁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受社会多元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择放下“手艺”,将追逐功名利益作为目标,并选择自身并不感兴趣的课题方向,对于基础研究这种难以快速获得利益的课题方向嗤之以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要沉下气、静下心来,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才有可能不断创新。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研究氛围,适当提高科技研究的经费投入,保护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社会面发起向优秀科技贡献者学习的风潮,开办更多青少年科技比赛和兴趣班,在大学设立科技相关奖学金,也可通过名人、名品联名效应带动更多人了解和加入科技行业,将宣传发动覆盖到各个年龄段和领域。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只有打通人才培育和挖掘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教、科、人的长足发展。(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委组织部 郑舒予)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