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一个人如果能够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智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宝库。”想来吕思勉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从他《白话中国史》近世卷中即可窥探一二:无愧为中国现代史学治学最勤、著作最富、研究领域最广的史学泰斗。
如果说把历史学比喻成一座花园,吕思勉先生无疑是把守在此园正大门的看门人。此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通篇的记述言简意赅不失翔实客观。虽说没有面面俱到,但相较自古以来对王侯将相记载的偏重,此书能着眼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然难能可贵。
回望历史,历历在目。作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时代最后的一座高峰乃至顶峰,明清时期特别是康雍乾时期,我国人口空前增长、版图空前扩大、经济空前繁荣、地位空前提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雏形,特别是清朝时期,顺治入关后的每一代掌握实权的皇帝几乎都是对天下苍生负责的勤政帝王,堪称历代帝王质量之最。物质层面的极大丰富使得“天朝上国”实至名归。然而就算如此,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依旧不可避免地滑向了衰落的深渊。相比唐宋时期的包容开放,明清的大半时间处于消极避世的状态,虽说在物质层面有上述“四个空前”的伟大成就,但是在精神层面上,明清同样是文化空前压抑、科技空前落后、矛盾空前尖锐、阶级空前对立的时代。此即“得失不惟物质,成败端赖精神。”
回望历史,鉴往知来。正如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明清两朝,面对世界给予的机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几乎都坚定地背过身去。”尽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许早在宋元时期已初具雏形,然而经过明清两代的长久培育,也仅仅停留在“萌而不芽”。此时,葡萄牙人迪亚士绕过好望角发现印度洋,哥伦布涉足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伟大壮举……资本主义的地理大发现已经在西方呼之欲出,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然悄悄开始。洋人此刻出海,而我们却在入海,郑和下西洋后我们再无有关大型活动,先前“天朝上国”的事实终于在清朝中后期变成了缪谈。正因为我们丧失了开放进取的精神,焉能不会在鸦片战争后招致一次又一次的大败?焉能不会迫使被拖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焉能不会走向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呢?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如今自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肆虐以来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情况。”为不稳定的世界经济局势注入了强心剂、增添了新活力。正是因为我们明白了“对世界背过身去”的危害,因此转而“拥抱世界”。中国共产党101年来的历程,无不是披荆斩棘,无不是拨云见日,无不是风雨前行。要让中国共产党更强大,每一位党员都应当学史、学党史,思考过去,放眼未来。(袁菲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