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反映在诗词等文学创作中,往往非常讲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很少涉及激烈的斗争与冲突。毛泽东则独辟蹊径,写诗填词中突破“中庸”的束缚,有意识地表现对抗,展示冲突,展现出斗争与和谐的辩证统一。(2022年2月14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从诗词的角度说,有些传统诗词中虽然写到了斗争和冲突,但反映的往往是作者悲凉无奈的心境。笔者觉得,诗词中对于斗争和冲突,可以无奈、可以悲伤、可以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但是到了现实生活中,面对艰难困苦却不能只是一味的哀叹,那么这与“躺平”无异,因为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毛泽东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诗词总是能够享受到战斗的快乐,胜利的喜悦。这样的一种精神也照进了毛主席的一生中。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斗争精神”才带领着中国人民驱散了阴霾。
试想,井冈山时期,没有斗争,就没有古田会议的“炭火”,也难有我军听党指挥制度的定型;长征路上,没有斗争,就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也难有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延安时期,没有斗争,就难以纠正“王明路线”的错误影响,也难以使我党我军达到空前的统一强大。所以,斗争精神,是党和军队纠正错误、自我革命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团结、纯洁队伍的重要法宝。
敢于斗争的精神,是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内核和最直接的体现,更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勇于胜利,一直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让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取得“四个伟大”的全面胜利。要取得伟大斗争的全面胜利,不能缺少斗争精神。
身为共产党员,应该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应该日常虚怀如谷,踏实做事,这其实与“斗争精神”精神并不冲突。身为党员干部,如果缺少“斗争精神”,那么就会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是不可能干出成绩、赢得民心的。
要知道,其实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党员干部,一旦失去“斗争精神”,遇到问题或者困难只知道躲避、“躺平”,大搞所谓“和谐论”,那么与“咸鱼”无异!所以,“斗争精神”是每个党员干部不可或缺的。(杨毅辰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镇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