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通知九点交,材料报表催人恼;检查观摩先查档,没图没文不算好;走访群众要留痕,自拍笔记不能少,材料打印总量大,三台机器轮班倒……”这首小诗形象的概括了基层形式主义问题。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近年来,一直强调坚决杜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抓实干中,精准施治形式主义问题,以优良作风决胜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现在全中国实现了小康生活,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也基本脱贫,但形式主义真的杜绝了吗?没有意义的文山和会海又真的减少了吗?
放眼当下基层的同志们一边要辛苦的完成业务工作,一边要参加形式培训、形式学习。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开展了学党史的教育活动,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们,都参与了进来,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但一些地区过度解读上级精神,工作之余的集中学习越来越多,为基层干部带了工作中额外的负担,,影响了工作质量,这种形式主义到底为干部带来了什么?说到底大家都明白形式主义不可取,但应该如何杜绝呢?
首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之前听过这样一件事,一地区要求按户籍人口下载注册三款政务App,并且下载注册率达到80%,但当地实际是大部分户籍人员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以高龄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要,不会操作也没有那么多智能手机,最后这项工作只能靠台账和照片敷衍完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一味求快、一味求高,要尽量符合实际,上级的任务不能不加变通就下达,一些不能完成的任务,只能是投机取巧搞形式的机会。文件虽可一以概之,但是完成途径和完成指标不能只局限与一种,工作要灵活,达到实际效果即可。
其次,要着力精简和优化考核工作,创新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以考核促进步,不是为了看有多少会议记录、有多少文件影像,最终真正能看出工作做得怎么样的,是最后的成效、百姓的评价。考核工作在单位里谈一谈、看一看,不如走到基层问一问、听一听。文件记录有没有必要,有必要,但不是首位,只是开展工作的辅助证明,不能作为唯一依据看得过重,最后本末倒置。
最后,干部职工关键在实,要拿出真抓实干的态度和行动。以务实的心态对待工作、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做好本职。只有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诉求,解决问题,才是工作根本。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停工停产,但是我们也打好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网友戏称之前90%的会议和文件都可以网络传达,这话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有道理,但也值得我们反思。
费力不讨好的“作秀”少一些,务实见效的“绣花”多一点,忙能忙有所为,忙有所得,不然最终只能困住自己,百姓吃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委组织部 牛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