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中,人们结伴出行,踏春赏花,进入大自然欣赏美景,陶冶情操。而在清明节中,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时,人们通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并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等。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扫墓马上来临之际,在祭祀寄托哀思之时,更要倡导文明祭祀、节俭祭祀、科学祭祀,在疫情的紧要关口,不能给国家添堵。
一是做好疫情防护,科学祭祀。在大型公墓开展祭祀时,参加祭祀活动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落实好“戴口罩、一米线”等要求。倡导在外亲属通过网络祭祀、家庭追思等形式祭奠缅怀故人。返乡人员提前向村(社区)报告,自觉接受分类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因祭祀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二是注重用火安全,文明祭祀。清明祭祀时,按照传统习俗,人们都会焚烧纸钱,这不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要严格遵守森林防火有关规定不带火种上山,不在山林草地吸烟、焚香、燃烛、烧纸,严防火灾。倡导通过植一棵树、献一束花、敬一杯酒,以及诵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
三是推进移风易俗,节俭祭祀。在清明祭祀时,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老人在世多孝敬,离世祭祀不攀比。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先行者、倡导者,以身作则,在文明祭祀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群众。
四是勤俭节约,绿色祭祀。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倡树文明礼葬新观念。树立环保意识,推广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等绿色祭奠方式,不在城区道路广场、农村田间林地等场所焚香烧纸,为维护青山绿水蓝天贡献个人之力。(刘荣盛 贵州省锦屏县三江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