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必须在农村基层下足绣花儿功夫,抓好人才振兴这一环。而人才振兴这篇文章,更应该不拘泥于传统选拔条件,始终秉持着条条河流皆可诞生“夜光之珠”,座座山石皆能孕育“盈握之壁”的理念。因此,将重心放在乡土人才的发掘、培育、使用上,着力打造一支各有所长、生机勃发、为民服务的乡土人才队伍,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重要手段。
不拘一格式发掘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乡土人才源于民间、长于故土、利于百姓,在发掘和选拔乡土人才时,应秉承“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突破传统唯学历、看身份、筛年龄等评价观念,拓宽评选视野,创新评价标准。把拥有职业道德良好,有敬业精神,受乡里乡邻广泛认可的种养殖专家、能工巧匠、乡村电商和致富带头人等各类长期活跃在乡村发展一线人员作为“纳才”对象。更要进一步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调研,从生活实际中发现“货真价实”的民间人才,清楚掌握乡土人才底数,分类建立数据库,保持动态更新,做到乡土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相适应。
因材施教式培育
乡土人才构成复杂,文化层次跨度较大,因需施教、因人施教的“定制”培育更适合其发展方向,从挑对象、选师资、备课程、优服务四个方面做好培育工作:针对五类对象,开设党政干部、基层组织、专业技术、产业工人、农村能人五类主体培训班;由培训主办方与高校师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县镇领导干部、行业专家担任兼职讲师,把农村党组织书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乡贤能人培养成为乡土讲师;综合运用课堂讲解、案例剖析、实地研修、情景体验等实效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乡镇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载体,开展送课下乡、送学上门服务。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针对其存在的短板弱项、发展生产的实际需求,聚焦平时生产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某一领域的新技术、新趋势等,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让培训对象有收获。
大刀阔斧式使用
要不断探索激励机制,优化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环境,为其提供乡村振兴广阔舞台。重点通过整合资金支持、金融信贷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创办企业。使乡土人才更有干劲、更有激情,形成“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干事创业氛围。重视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政治关怀:把乡土人才作为镇村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人选,积极推荐优秀乡土人才进村“两委”班子,通过五类人员提拔进乡镇党政班子;推进优秀乡土人才参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申报省市重点人才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时优先考虑优秀乡土人才擅长领域,让乡土人才在政治上有身份、社会上有地位。要肯将时间花在选树典型上,正确对待选树带来的宣传鼓动与带头作用。通过选树在民间声望较高、政治素质过硬、能力较强、带来高经济收益的乡土人才,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让技高者名扬一方,受到尊重,得到敬重,增强乡土人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乡土人才干事业的氛围,促使更多的优秀乡土人才脱颖而出。(云南省西畴县委组织部 郑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