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比喻学习,其实基层工作亦是如此。基层是直面群众的第一班岗位,责任之大无可厚非。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离不开基层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同样面对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基层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要为基层工作者减轻负担,给予基层更多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服务群众、服务组织、完成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基层工作,将去往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形成常态化,制定切实可行可实施的政策方针。常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各级组织在认真领会文件精神之后,要积极作为、主动落实、严格执行将为基层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注重基层队伍人才建设,乡村振兴工作关键人,更在于人才。上级各组织主动为基层输送全能型人才,积极协助基层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基层工作队。
守牢精文减会硬杠杠,杜绝文山会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体现了基层工作责任之重大,基层直接面对群众,与群众打交道,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落实者。习总书记强调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督促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守牢精文减会硬杠杠,坚决杜绝文件“成山堆海”,在压实责任的基础上杜绝过于留痕的形式主义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切勿死灰复燃。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
真抓实干、持久发力。对于存在问题,部分地方和部门主体责任压得不紧实,基层减负的经验和措施在长效化建设上落实不够,基层担心抓抓停停、搞一阵风;部分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放权放责但不同步下放资源的问题,让政策落不了地;部分地方和部门仍以属地管理为由把责任下放至基层,导致基层工作繁多,出现精力不足现象。因此,实地考察是了解基层实际、倾听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窗口。多走动下到基层同基层工作者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深入交流,走入农民的田间地头,从群众的需求和反馈中有针对性的解决基层实际困难。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是否能够有条不紊的推进,需要干部以非常之力决战决胜艰巨任务。各级地方和部门要始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要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要继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更加务实干部作风、更加紧密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干群关系、更加凝聚党心民心,为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添砖加瓦。(贵州省镇远县蕉溪镇人民政府 龙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