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是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出了攻克脱贫最后堡垒的进军号令,强调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伴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一个个因地制宜的政策让经济奇迹发生。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寿宁县也于去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快捷的交通,便捷的医疗条件等,都让人民群众切实的共享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拥有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基层工作者应真抓实干、身体力行、攻坚克难,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建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一、身正令行--廉政建设。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腐败换来的只能是民心的颓废和涣散,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们更需要做到反贪廉洁。从闽东地委书记到如今祖国的领路人,反腐倡廉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和践行的,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和清正廉洁教育的开展,政治环境、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有了规定的制约,当底线红灯被紧盯,所谓的理所当然被禁止,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净化、身正令行,政治清明,民心才会汇聚,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才会落到实处。
二、功成不必在我--滴水穿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滴水穿石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和完美体现”。广大扶贫干部不惧艰难,勠力同心,前仆后继,为了决战脱贫攻坚前进着,甘于奉献,做着浅绩的工作,心怀功成不必在我的伟大胸怀,就像一个个小水滴,为了实现最终穿石的奇迹,奉献自我。在摆脱贫困这个宏观的目标前,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坚定不移,脚踏实地,逐个难点攻克,在一点点的堆积之中形成质变,实现滴水穿石。
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应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保障教师质量、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等重要因素上下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教育扶贫入手,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加强更多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能力,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心针”。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我们应切实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让人民感到真正的舒适与强大。(许丽文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鳌阳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