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便多次强调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党和国家也越发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关怀。华为给本科生开出百万年薪、杭州外卖小哥落户、清北硕博到街道办事处就业这一桩桩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意外而是大势所趋!指明了人才工作的发展方向要紧紧围绕人才需求呈现的新特点,把准“三大脉”,才能奋力敲响“聚才铃”。
把准“资金脉”,让人才有前景更要有钱景。“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领兵上战场不能仅靠“望梅止渴”的空想安慰,立足当下让士兵吃饱饭才能留住人心、壮大队伍。一是通过日常教育、新闻舆论、座谈传播等方式,提高人才的认同感,增强人才的投身意志;二是营造舒适环境,优化服务平台,在容错纠错中激励人才冲锋创新创业主战场,消除人才后顾之忧;三是在关爱人才中找突破,从人才的内在需求入手,着力解决人才住房、配偶、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人才工作舒心,生活无忧。
把准“减负脉”,让人才有实力更要有动力。近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基层任务越发繁杂,频繁检查、留痕、开会正在一点一点地消耗乡镇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精力。“工作”中找减负一是要减掉多余、重复、无效的会议,转变干部观念,做到“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二是要减掉“官僚主义”,狠抓作风建设,完善问责机制,细化工作条例,将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进行问责;三是要精简办事流程,通过互联网+政务,实现一网通办,一号申请,一窗受理。
把准“需求脉”,让人才有出路更要有退路。用心孵化本土和引进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带队的管理方式,给予政策、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鼓励人才干事创业。重点观察他们的思想变化,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打造倾诉平台;丰富人才队伍的文体生活,关注人才的身心健康,适时为他们“松绑解压”,积极教育引导他们保持良好心态;建立完善周转安置房,完善食堂、厕所、图书室、健身室实施建设,改善人才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我们的党和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离不开一个个人才的卓越贡献,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时代,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机遇,敲响“聚才铃”,实现美好中国发展的无限可能。(邱静雯 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党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