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黄金假期出游成为一大热潮。趁阳光正好,秋色正浓,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难得的假日时光。游客愉悦身心、经济泛发活力的同时,却也让环卫工人犯了难,游客在景区留下遍地垃圾的现象时有耳闻,不仅大大增加了环卫清洁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也深深刺痛了我们的神经。今年恰逢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文明创建工作如火如荼,而这一现象却也让我们意识到,文明创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垃圾分类的日益规范、“占道经营”的不断规整……整洁干净的环境展现了“高颜值”的城市面貌。而如何延续“高颜值”?这背后就需要内在“高素质”的支撑。随着文明理念的宣传和倡导,越来越多群众意识到“文明”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但仍有部分群众的文明意识薄弱,乱闯红灯、乱扔垃圾、违规停车、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游客留下的满地垃圾一片狼藉的景象再一次警醒我们,“文明”不只是表面工作,更需要内化为公众的行为意识。
文明创建不只要“高颜值”,更要从本质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内在文明素养,让文明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而非需要在监督情况之下的“被迫”之举。通过开展文明践行的持续性公益宣传和系列性公益活动,不断强化公众的文明意识和理念;通过建章立制,以制度规范促文明行为,内在引导和外在约束并举,让文明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公众自身也需要加强自我约束,我们是文明创建的参与者,自身的行为举止不仅是个人品行的体现,更会有形、无形地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因而文明行为不能仅仅停留于文明创建之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家门口”,要让文明意识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时刻带在身边,落于生活点滴处,也带到漫漫旅途上,以小我之文明予他人之方便,才能以小我之文明成就社会之文明!(白姝瑛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