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科院公布的一项从2013至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的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2500万到4500万人一年的口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自以为微不足道的浪费,累积起来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损失,真是无法想象!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习总书记这一振聋发聩、强而有力的提醒,引发广泛的关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作为中华传统美德,这更应该是刻进骨子里、融入血液中、记在心坎上的一种本能。
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本能,离不开个人的俭以养德。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徐特立在上课时,从不用新粉笔,用的是每天巡视教室捡来的粉笔头。有人觉得他太不“大气”,为什么要爱惜这“没多大用处”的半截粉笔头?校长的回答是:“积少成多,集少成大,也可以节约一点办公费用,那这些节约的费用不就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倘若我们不在意“半截粉笔头”的浪费,那么也意味着我们无端消耗了生产这些粉笔所投入的资源和所付出的艰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果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生活做起,做到不剩菜,不剩饭,不多点,不浪费,终将滴水汇成大海,让“光盘行动”成为“强国之基”。
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本能,离不开思维的革新变旧。千年前中国就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源远流长的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以至今“铺张浪费”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浪费说是一种行为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生活日渐富裕、餐饮行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浪费开始侵蚀人们的思想,餐桌上开始“讲排场、要面子”,不管有多少人,不顾能不能吃完,桌上的菜肴必须丰盛。但是,“吃一点,倒一点”不是身份的象征,真正的修养是内化于心的观念和外化于行的习惯,而不是靠浪费撑起的空壳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让“光盘”成为“面子”,让“节约”成为时尚,从“要我节约”的约束转变到“我要节约”的习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常怀危机意识与底线思维,时刻绷紧勤俭节约之弦,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本能,离不开社会的协同共进。一高校为了鼓励学生节约粮食,改善食堂的浪费问题,推出了光盘就可以换一包餐巾纸的活动。活动推行后,高校的浪费情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学生都积极响应活动的号召,主动少量、适量用餐,减少食物浪费。当“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成了新的饭桌潮流,北京市倡导餐饮行业“适量点餐,剩餐打包”减少浪费,厦门市推广“N减1”“半份菜”引导市民文明用餐,餐桌上的种种“节约”招数体现着社会大众的决心。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贫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时豪华奢侈,在穷时就会死于饥寒。只有当节俭节约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进而到国家层面,全社会行动起来,不弃微末、日积月累,才能让勤俭节约成为民族精神强大的力量。
君子以俭德辟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便是勤俭节约,对粮食的珍惜不仅是对“财富”的珍惜,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爱护,对劳动者辛苦付出的肯定。在“一粒一粟”中,感受敬畏;在“一汤一菜”中,学会感恩;在“一咀一嚼”中,体味幸福。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转换“我要节约”的思维方式,积极响应社会倡导的节约行动。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发自肺腑的本能行为,让中华美德得以传承,那么“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就能真正成为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丁晓真 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