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为人情往来制造了契机,搭建了亲戚朋友之间交流感情、表达心意的桥梁。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人情风”却逐渐变味,掺杂了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大操大办、大吃大喝,比阔气、讲排场,让传统习俗成了陈规陋习,既加重了低层阶级的负担,也加剧了乡风文明的衰败。
随着“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整治行动的不断深入,人情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良好社风民风已初步形成。但上面政策,下有对策,经过伪装和包装,宴请形式多样化、化整为零分散办、收受礼金隐蔽化等花样招式层出不穷。因此推进移风易俗不能速干速成,一劳永逸,得一点点清除歪风邪气,“润物细无声”式的治理方式引导人心转变,形成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抓规章制度先行,以正风规范民风。政府深入调查辖区内的陈规陋习和乡风问题,从而制定较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规定只有少数事项才能办酒席,从而减少办酒席的次数。同时通过划定合理标准对彩礼攀比风进行了整治、规范和引导,从而降低农民的婚姻负担,抑制农民之间的攀比。推动农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明确村民办理红白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同时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村级考核和文明村创建,推动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抓党员干部带头,以党风带动民风。上行之下效之,发挥好党员干部在治理陈规陋习、深化移风易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主动签订《党员干部个人不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强化自我约束,办酒席要向纪委报备;鼓励党员干部不收彩礼或限额收彩礼,同时规定宴请宾客人数。若违规操办酒席,并造成不良影响,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并通报批评。通过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展。
抓宣传教育引导,以新风助力民风。用好“两微一端”平台,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文化形式宣传文明新风,树立社会典型,传授优秀经验,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鼓励大众参与互动;开展集中培训和讲习,组织党员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观摩学习移风易俗相关政策规定,以便更好宣传和贯彻;同时村内的文化墙上绘制移风易俗宣传图画,在婚庆公司、酒店、喜铺等公共场所公示喜事新办规章制度,让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知从指尖传递到心尖。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劝诫人情歪风行为,重构社会公序良俗,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形成好的观念、好的风尚、好的风气。(沈志焕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堂堡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