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人才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的核心力量,尤其是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式复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对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要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要增强高层次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夯实各项社会事业稳固的人才基础,实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引进人才,要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如何聚集人才成了各国的一门必修课。要想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人才的认同感至关重要。为实现强国梦,众多基础性、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必不可少,然而,部分科研人才和高校学子由于研究方向较为“冷门”,往往会受到一些质疑,得不到部分社会群体的支持和理解;还有部分技能型职工因为工作岗位的环境条件较为艰苦,难以得到部分社会群体的认同和青睐。要提高人才的认同感,就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舆论环境,政府和媒体要主动发挥信息引导作用,提高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增加对人才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能潜心做好学术研究,认真干好岗位工作。也只有认同人才的贡献和人才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吸引人才不易,培养人才更不易,在积极引入外部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打造内部的人才培养的产业链,通过逐步建立、完善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来进一步提高科技、经济、产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再依靠强大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对人才的认同和重用,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让社会大众认同人才,也让人才认同社会发展。
留住人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人才来而不留,待而不久的现象,一方面是受到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变化快,人才的导向容易随社会形势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各大城市和企业的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流动,导致人才难以长时间留在一个岗位上发挥才干。为何人才会“得而复失”,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归属感,外地的人才到了陌生的环境后往往不能快速适应,由于对当地的文化风俗不够了解,容易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绪,难以静下心来做好工作。所以,我们不仅要下功夫引进人才,更要花心思留住人才,强化对人才的关心关爱,进一步增强引进人才的归属感。除了在工作岗位上,也要在生活中让外地人才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让人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工作节奏,安心扎根,拥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用好人才,要增强人才的荣誉感。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让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关键要用好用活人才,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要重用人才,在工作事业中更多地对人才予以重任,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多让他们“挑大梁”“担重任”,给与充分的认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激励人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要让他们看得到职业前景,看得到所干事业的重要意义;要团结人才,既要发挥每个人才的特长,也要保证干事集体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加强人才集体荣誉感。同时,强大的职业荣誉感也能赋予人才强大的生产动力,社会各界要大力树立优秀榜样,鼓励大众向优秀先进典型学习,对标对表,提高优秀人才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社会能取得现在的强大和繁荣来之不易,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知人善用,让人才愿意来、愿意留、愿意干,充分发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如今,人才资源早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基础,面对逆势,我们要正视差距,更要抢抓机遇,用实际行动谋划人才发展新篇章,为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人民政府 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