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不平”则鸣,当“鸣”有其法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2020-08-28 14:58:30 | 来源: 中廉在线

上一次读《沉默的大多数》时,网络上刮起一阵大风,把王小波称为“浪漫骑士”,时代的特殊声音。彼时我还没有走出校门,对体制、社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也觉得这书高级、有趣,因为作者“揣着明白装糊涂”般戏谑着,拿捏着小市民的痞气拐着弯儿讽刺那些众人讳莫如深避之不及的事情。这样的批判精神,颇有“把文学拉下神坛”的猎奇。

比如书里讲到外国有个年代,人心惶惶,邻里间起了纷争也不敢吵架,于是就偷偷往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王小波觉得这实在是有趣且好笑,但他分享给“话语圈”的朋友时,朋友却说“吐痰动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不好。”于是王小波沉默了,因为再谈下去就会涉及到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他说的“分界线”,在如今这样言论自由的年代里,已经十分寡淡了。但是同他一样“立即住嘴”的行为,却实实在在流传下来。不同的是,涉及“自由”“民主”“体制”这些词汇时,如若双方有不同见解,相比与你“决一高下”,更多人选择“立即住嘴”,接着愤懑不平地拿起手机拿起键盘“噼里啪啦”一阵狂响。这样的“争论”在生活中实在不常见,在互联网平台里倒是很常见,且关于这些词的讨论里,负面批判常常多于正面引导。书里曾描述过“话语捐”这个词,指有一些人说话时总有“输捐纳税”的意识。这种意识放到现在的网络上,是极容易引起争论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持鄙夷态度。可是转念想想,这些供大家畅所欲言的平台,难道不是缴了话语捐的人搭建而来的吗?这大概就好像我小时候,总希望首都能迁至我家乡来,但又总怨恨首都没有迁至我家乡来。

后来开始工作了,重读这本书。我不再思考为什么有人总是莫名对他人的纳捐天生抵触,我开始想为什么有人沉默,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沉默的队伍——不敢说真话,又不愿说假话,于是沉默。相当一部分人,对所谓“假话”偏见误解颇深,以为但凡不是“批评抱怨”,一定不是“真心”,但凡赶上歌功颂德,肯定有沾惹“话语捐”的嫌疑;再一部分人本就无所谓真假,只是看个热闹;接着又有一部分人,觉得好像对又好像不对,但沉默肯定不会错,于是沉默的风气逐渐蔓延。

譬如写文章,怕说错话,于是便不再说自己的话,于是便不再思考,于是简单把别人的论调,掰开揉碎糊作一团,也不稍加整饬,就丢出来。拾人牙慧写出来的东西,读起来自然是味同嚼蜡,不仅看客觉得味同嚼蜡,他自己也难以下咽,于是觉得自己被逼着捐了税。又不敢反对,就悄悄换个“隐蔽的角落”表达不满,并且在发表这些意见的时候,觉得自己身上笼罩了一层理性的光辉。长此以往,这种沉默就在懒得探究实际的人的圈子里传开了,新来的也不敢多问,搭着前人的肩膀,一步一个脚印踏在泥地里,从茫然走到坦然,走到自信,走到偏执。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认知不清,立场不坚定,太容易被煽动。看到官员坠亡,就想到腐败;看到别人高喊自由,就要往压迫上面套,浑然不知自己已成了被用来搅浑池水的棍子。如同书里说,“沉默有自己的语言”,所有表达意见的文字和行动,都是“沉默的语言”。表达没有错,作为年轻人,不仅要不平则鸣,还要大声疾呼,但“鸣”与“呼”,都要有法可循。对发声者本人而言,先立好“三观”,“五识”才能清明,先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才能做到为真理而“鸣”;从言论环境而言,社会舆论的引导、意识形态的引领,则任重道远——因为理性的言论风气,更需要一双“看不见的手”。总的来说,营造好“大胆说”的言论氛围,打造好“直接说”的言论通道,塑造好“好好说”的言论风气,是维护理性批判之风清正俨明的首要前提,更是应对当前国际环境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交锋碰撞的现实需要。

鲁迅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如今已是一个“不平则鸣”的时代,但我终究希望每个发声的人都能是个坚定的“理性玩家”。(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人民政府 郑晓丹)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