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现今脱贫攻坚战已进入了全面收官的关键期,但越是紧要关头,产生的矛盾和暴露出的问题可能会越多,如:个别干部盲目乐观、工作纪律松懈、碰到棘手工作“绕道走”,缺乏补位和担当精神,遇到困难“学鸵鸟”,逃避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因此,更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用“补位”和“奉献”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
并肩作战、理当懂得“补位”。补位一词源于足球这项活动,最初是一种战术术语,指足球比赛中队员之间的一种配合方法,当防守一方的某个队员被对方突破时,另一个队友及时前去封堵,以此化解危机。脱贫攻坚战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部位“缺钙”,脱贫攻坚之路必将受阻,这就要求广大职工干部要有“补位”精神,更要学会“补位”,善于“补位”,让自己时刻保持斗志。
基层干部、还要懂得“奉献”。干部们奉献精气神决定一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补位”精神举足轻重。“补位”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学习,干部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理应要多晒理论的“太阳”,走出办公室,促进钙质吸收,提升精气神。在实践中锻造为民服务的本领,还需要要多接实践的“地气”,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疾苦,在基层一线中处理人民矛盾,获得群众的好评认可。
车头引领、更要懂得“把舵”。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脱贫攻坚势必需要有人冲锋在前,但当好一把手船锚最是关键,光有“补位”精神还不够,要秉持“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奉献精神。扶贫期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虽有职责之分,但不能有单干心思,要讲奉献,促协作,最大限度发挥好船锚作用,有效率地把工作任务“清零”。
守初心,担使命,重落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的坚持领导,用“补位”和“奉献”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卯足工作劲头,扎根向下,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人民政府 吴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