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在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中,使我更加“执念”当年那“地瓜渣”!
毫不夸张而言,在“50、60”后出生的国人,或多或少都有“吃的少”或“吃不好”的深刻经历。作为祖籍农村、生于山村的我,当然也不例外。吾兄弟姐妹五六个,其时全家10口人。当年由于农业生产“大锅饭”,科技含量极低,造成生产队产粮低效、粮食自给不足,加上家庭经济拮据,购粮条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舌尖需求。为解决“管饱10口嘴”这一基本民生问题,父亲便经常购买些廉价的已被窄取滤去淀粉后的“地瓜渣”来补充全家的早餐。初始,兄弟姐妹对这用小块肥猪肉在烧木柴灶的铁锅压窄些许油后炒煮略带一丝香味的“补充饭”,配合不带一点饭粒“稀饭汤”下肚,貌似没啥异样感觉。然日复一日、月连一月,每天早餐如此重复昨日的内容,终于还是让人吃而生畏了,首先在我那年幼的小弟们中强烈体现。尽管父亲一再强调,大米饭首先要管饱干体力活的强劳力,至于老人、小孩每天早餐只能供应一小碗大米饭,不足部分就向“地瓜渣”管饱。但小弟们表面一脸憨态地说“好”,可一转身便我行我素狠劲地找饭桶内的大米饭管饱了之。对此,父母无奈,我很无语。每每看到小弟们狼吞虎咽对大米饭下手求饱的情形,我便只能猛吞口水“望饭管饱”,“用心体会”了!
弹指一挥间,吾家告别“地瓜渣”充主粮的日子已数十年头了。其间,中华民族也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取得了举世睹目、业绩惊人的伟大成就,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同中国。如今,国人的餐桌已经实现从“有饭吃”到“能吃饱”“吃得好”的华丽转身。然而,许多国人在乐享“能吃饱”“吃得好”的今天,却已然忘记“没饭吃”“吃不饱”的当年。不管是节日或是平常,有心人常常发现,在食堂餐厅,于酒楼饭店,或家庭餐桌,餐饮浪费、“剩宴”现象触目惊心。据“科普中国”转自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另据“科普中国”转自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
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的健康生活方式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正作风、防“四风”,一直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全国人民戳力紧走快步奔小康、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速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今天,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餐桌上的铺张”,当显尤为重要。
在家庭生活、人情往来、社会交往、单位活动、公务接待等方面,让舌尖节俭成为人们的共识与价值追求,成为你我追求的新风尚,这是国人文明的进步、品德的提升,也是国家发展的福音、民族复兴的保障。在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当远离“挥霍主义”“面子主义”“炫富主义”的怪圈,避免“舌尖上的浪费”,让“餐餐有余”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不忘当年“地瓜渣”,是为如今“能吃好”!(福建省长汀县住建局 林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