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首“大展宏图”的说唱歌曲意外走红,在社交媒体上被无数人转发、仿写,甚至衍生出各种接地气的版本。这背后,是人们对“向上生长”的集体向往,也暗含着对“脚踏实地”的朴素期待。对于身处一线的基层工作者而言,这场全民热潮不仅是网络现象,更是藏着撬动工作效能的深层启示。
读懂“热词”里的群众期待,让工作方向更“准”。“大展宏图”的走红,本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直白表达——农民盼着“田畴大展宏图”,商户想着“生意大展宏图”,群众期待“日子大展宏图”。基层工作的核心,正是将这些具体期待转化为实在成果。过去,有些基层工作习惯于“按文件办事”,把“完成指标”当终点,却忽略了群众真正的“小目标”。就像有些城市花费重金打造文化墙,却因没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遭到吐槽。群众要的不是“看起来很美”的宏图,而是“用起来很爽”的实惠。如今,从“大展宏图”的全民创作中,我们更应学会“翻译”群众语言:把“盼增收”转化为产业帮扶的具体措施,把“怕麻烦”落实为“最多跑一次”的服务优化,让每一项工作都踩在群众需求的鼓点上。
用“接地气”的方式做事,让政策落地更“活”。 爆火的“大展宏图”变体,无一不是带着烟火气的表达:“快递小哥大展宏图,送货路上不堵车”“学生党大展宏图,考试蒙的全对”。这种“高大上”与“烟火气”的碰撞,恰恰提示基层工作者:好政策要落地,就得会“说群众话、办群众事”。基层工作最怕“悬浮”。有的干部讲政策时满口术语,群众听得云里雾里;推进项目时照搬外地经验,却水土不服。其实,就像网友把“宏图”拆解成柴米油盐,基层工作也该学会“化大为小”:宣传医保政策,不如编段顺口溜;推广农技知识,不如在田间地头开“现场课堂”。去年某地推广反诈APP,社区干部用“广场舞+反诈口诀”的形式,让老年群体主动下载,正是“接地气”的生动实践——当政策语言与群众话语同频,“宏图”才不会沦为空中楼阁。
在“小切口”里做文章,让工作成效更“实”。“大展宏图”的流行,也藏着一种认知:宏大叙事离不开细微积累。对基层而言,所谓“宏图”,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一件件“小事”办进群众心坎里。群众的获得感,往往源于“关键小事”:楼道灯亮了,老人夜间出行不再怕;菜市场划了停车位,商户进货不再堵;留守儿童有了“四点半课堂”,家长打工更安心。这些事看似琐碎,却是基层工作的“毛细血管”。就像浙江“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垃圾、污水起步,一步步绘就乡村振兴的蓝图,正是“小切口”成就“大变化”的典范。基层工作者与其纠结“如何大展宏图”,不如专注“今天能为群众解决什么问题”,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宏图”的砖瓦。
“大展宏图”的爆火,与其说是全民狂欢,不如说是对“务实向上”的集体认同。对基层工作者而言,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宏图”,只需把群众的“小期待”记在心上、抓在手上,便是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大展宏图”。(朱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