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把会议桌摆进村巷里,把文件上的句号画到群众的笑脸上——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位移,更是价值坐标的重置。基层不是地图边缘的“远角”,而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谁能在泥土里扎得最深,谁就能把政策做得最准、把民心聚得最紧。
一、向下扎根:让裤腿沾泥成为干部的“正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的脉搏不在空调房里的汇报声里,而在雨后田埂的吱呀声里,在深夜村部窗口透出的那盏昏黄灯光里。干部只有让裤腿沾泥、让鞋面覆土,才能听见土地的心跳:哪条灌溉渠被泥沙堵了,哪户老人领养老金要跨两条河,哪块集体资产被“糊涂账”蒙了灰。向下扎根不是姿态表演,而是一种能力训练——训练用群众的语言讲政策、用群众的尺度量成效。泥土沾得越多,决策的盲区就越少。
二、向苦问道:把“问题现场”当最好的课堂
基层工作常是“小切口”连着“大系统”:一口水井淤塞,背后是季节性缺水和管护资金断档;一次农产品滞销,暴露出冷链缺口和品牌弱项。如果干部只在“打卡式调研”里兜圈子,问题就会像田里的稗草,割一茬长一茬。真正的“向苦问道”是把每一次群众皱眉都当成考题——蹲在瓜棚里算运输损耗,趴在猪圈边测氨气浓度,坐在灶台前听留守老人算每月电费。苦处摸得越细,药方开得越准;难题解得越实,群众的心就越暖。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三、向暖聚力:让“我们一起干”成为最大公约数
基层治理最忌“我干你看、我演你评”的独角戏。政策再好,若只是“干部干、群众看”,终会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掉链子。把“为民做主”变成“由民做主”,把“我来帮你”变成“我们一起”,才能把“他们的事”变成“我们的事”。一条通组路,从立项、筹资到施工,让群众举手、跑腿、监督;一个养老食堂,从菜单、轮值到账目,让老人自己议、自己管。当“泥腿子”和“笔杆子”在同一个战壕里流汗,治理成本就会下降,情感资本就会增值,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柴油与电能。
深耕者,方得丰稔。基层是一片只要肯弯腰就能捡拾珍珠的海滩,也是一块必须日复一日翻耕才会长出庄稼的土地。干部把根扎得越深,群众的日子就过得越稳;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越近,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就越铿锵。让我们把“深耕”写进每一次俯身、每一滴汗珠、每一回深夜灯火,以泥土为卷、以民心为笔,在广袤大地上写下热气腾腾的治理新篇。(陈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