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事关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提升,也是考验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解决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碎片化、形式化难题,让教育内容牢记于心、管理措施落地见效,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前,党员教育管理遇到诸多新挑战。随着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多种思想观念碰撞,少数党员出现了理想信念有所弱化、服务意识淡化等问题;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变革, “你讲我听” 的传统教育模式吸引力变弱;流动党员人数增多、职业分布日趋复杂,管理难度持续加大。这些问题倒逼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打破路径惯性,在守正创新中寻求突破。
创新教育内容,让理论学习 “接地气”。党员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传达文件、读报的简单层面,而是要了解党员需求、紧扣时代脉搏。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结合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新部署新要求,转化为 “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的语言。例如,面向乡镇党员可开展 “田间党课”,用乡村振兴中的典型案例解读政策;针对企业党员可组织 “车间课堂”,结合技术革新讲解党建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 “大道理” 与 “小故事” 的结合,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党员干事创业的 “指南针”。
革新教育形式,让组织生活 “活起来”。如何破解 “三会一课” 形式化问题?,关键在于增强体验感与互动性。可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开发 VR 党史体验馆,让党员 “穿越” 到重要历史现场接受教育;推行 “菜单式” 教学,由党员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点单”,变 “被动学” 为 “主动学”;建立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参与社区治理、结对帮扶等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能力。同时,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 “身边党员讲身边事” 等活动,让先进事迹可感可及可学,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完善管理机制,让监督考核 “严起来”。科学的制度为有效管理提供坚实支撑。建立党员教育管理 “积分制”,将学习成绩、志愿服务、遵规守纪等情况量化评分,定期公示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健全流动党员 “双管双责” 机制,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紧密配合,通过线上汇报、定期走访等方式确保管理不脱节;落实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及时纠正党员身上的苗头性问题。通过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让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的存在与纪律的约束。
强化支部建设,让战斗堡垒 “强起来”。党支部是党员教育管理的 “主阵地”,支部过硬,则管理扎实。需把好支部书记选拔配备关,通过专题培训、轮岗交流等途径增强其履职本领;规范支部工作流程,厘清“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的具体要求,保障有章可依;推动支部活动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围绕本单位重点任务设计组织生活内容,让党员在攻坚克难中淬炼党性,使党支部切实成为教育党员的阵地、团结群众的中枢、攻坚克难的堡垒。
党员教育管理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门需要持续探索的艺术。只有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创新为动力,以实效为导向,方能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让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的组织根基。 (许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