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基层人民群众的幸福,得益于强有力的党建引领,来源于高效能的基层治理。只有基层党组织有力、党员有为,基层治理才能在高质量党建引领下高质量发展。
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基层各项改革的根本保障。把好基层党组织“入口关”,是构建一支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的基本保障。要健全选育管用机制,精准精细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选派管理工作,从严把好新发展党员准入关、考察关、培养关等,从源头上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和质量。加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是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中心环节,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分类设置班次,精心设置培训课程,为基层队伍“蓄能补钙”。基层党组织也要针对基层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方向引领、组织引领、政策引领等,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是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我们开创的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崭新事业,更需要有人去“探路”、“闯关”、“破题”。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给基层敢闯敢拼的党员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卸下包袱,消除顾虑,放开手脚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为基层治理赋能。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打好收官之战,要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基层党员干部要下沉到基层一线动起来,参与到隐患排查、矛盾化解、帮老扶困等工作中去,将“等群众上门”向“送服务上门”转变,走村入户,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民生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实惠。只要基层党员坚定信念信心不动摇,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就一定能够让全面深化改革在基层“落地生花”。
在基层治理中,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的示范,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群众参与度高,基层治理才能迸发出新的社会活力。积极探索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其智慧和力量,才能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薛艳宁)